本事文图迁移理论构建的目标和研究方法
2023年02月20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0日第2593期 作者:郭伟

  我国不少文艺作品衍生自历史事件或故事、传说,以之为本事。经过不同时代的加工、传播和阐释,有些史实演变为史传故事,有些故事、传说中的人物不断类型化、符号化,从而推动文学文本叙事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图像和镜像叙事,与本事有关的文学和图像的产生、变迁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化创生现象。例如,基于唐代史实的文艺作品就有《隋唐演义》《西厢记》《西游记》,文成公主入藏戏文、薛仁贵征东戏文,以及鼎盛于后世的武门神图像、十八学士图、玄奘取经图、薛仁贵征东年画等。

  从历代对“河图洛书”本事文图互文现象的讨论来看,我国古代文人实际已关注到文图迁移问题,相关讨论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因此,本事文图迁移理论的构建首先是对传统文艺美学的接续。20世纪80年代至今,与本事有关的研究逐步从承继传统、文史会通的诗学阐释方法,侧重于对诗词本事的故事化整理,进展到借鉴西方文论的框架和方法,如意图主义阐释学进行理论重构,通过对文学活动的多维度考察,拓展本事理论的内涵。这些探索为围绕文史互通、文图互证、文图互文关系建构本事文图迁移理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理论构建的目标和方向

  无论真实还是虚构事件,本事都是一种元文本。与本事相关的文艺作品是对本事文本的引用、还原、折射、误读、拼贴、重写、戏仿,这些是本事文图迁移的基本方式。

  从文艺作品的编码来看,对文学艺术原发事件的记载和传播是本事迁移为文艺作品的内在动力。从解码的角度看,基于史实而生成的文艺作品,是在加工、改造本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表现符号重构的文本世界。因此,考察本事如何通过语言和图像迁移,并被创生为丰富多彩的“异文本”艺术品,实质上是在揭示历史和文化记忆与人类的生存和生命体验之间的审美关系,并探索艺术创作、再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本事文图迁移是一种互文性文本建构方式,因本事迁移对自足、独立的文本有一定的颠覆性,文学艺术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具有了异质性,文学史、艺术史的书写和阐释也就具有了丰富性和层次性。换言之,对本事文图迁移及其文化创生现象的研究具有单一的文学史、艺术史书写所不具备的文图互通、互证等新的观察视角,可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本事文图迁移理论构建的目标,就是以本土理论的当代重构为切入点,以本事批评为范式,以形式分析为基本方法,揭示基于历代本事的文图迁移现象的编码情形,梳理其中隐含的政治教化和文化创意、想象和还原等视界融合过程。为了准确把握特定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本事文图迁移理论强调本事的原发性,这为阐释文本再生产等伴随文本提供了内核性、结构形式方面的依据和参照。

  由于保存及整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历代文学和图像资料如与唐代史实有关的文图史料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对于本事如何迁移至文学和图像还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源自古代本事的经典文艺作品及其文化创生现象进行还原阐释。对历代本事及文图迁移现象的解读和接受总体呈现开放多元的态势,但相关本事研究呈现纪实性与文学性、艺术性的割裂,在史学、文学和艺术学领域各自独立开展,这些文献材料因其本身所处时代的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更明晰的理性思辨、形式分析及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探索。因此,文艺作品本事研究必须还原到真实历史、文本图本演变及其互文关系的宏观视角中进行阐释。

  第二,兼容文史会通与文图互证方法,拓展并构建本事迁移理论。以本事的原发性内涵为理论原点,将本事迁移理论渗透到文学和图像嬗变过程中,同时关注本事在文本和图本之间的迁移现象,探讨本事文图迁移的具体类型、不同文图迁移范式及其生成机制、本事文图迁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转换、本事文图迁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结合形式分析方法,梳理古代本事文图迁移现象。既有的本事研究主要是围绕文艺作品的外部展开的,缺少对本事在语言和图像媒介之间迁移现象的内部考察。形式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有效规避单纯的文图会通或意图主义阐释学方法存在的主观性。

  詹姆逊在《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认为,后现代大众文化面对的基本困境“在于‘原始文本’在结构上的缺失或在重复中的散失”。在跨媒介语境下对古代文学本事及其衍生图像进行爬梳,不仅验证了文化的生命力和承续性,而且可以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对后世文学影响的脉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古代文化脉络进行时空交叠式的梳理,呈现文化语境的场域性。从小说人物转向视觉文化的显性图像符号,从文字叙事转向图像叙事,实现了从文本到图像的视觉化造像与范式定型,并呈现出偏离历史真实的造像规律。

  研究方法上的三个“结合”

  本事文图迁移现象研究既是对一种结构形式的整体把握,也是胡塞尔所说的“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在阐释具体文本中的实际运用。本事文图迁移研究倡导以对文学本事及其衍生图像的历时性爬梳为基础,着重对某一朝代本事的文图迁移及文化创生现象进行还原式考察,达到对本事文图迁移范式类型和规律的总结,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首先,文史互动、文图互证相结合。应重视对重要历史事件在文图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文本、图本的发掘整理,将之置于时代文艺思潮和文学图像关系史中来理解与定位。在研究过程中,着重以文史会通、文图互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文图互文关系的嬗变过程,尝试构画本事文图迁移图景。通过对本事文图迁移现象的解读,进一步认识文艺作品与时代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找本事在语言和图像之间迁移的范式类型,进而还原真实事件被书写和再创造的历程。

  其次,材料与观点、实证与理论相结合。虽然古代史料和文学图像关系资料大多尚未被数据化处理,但一些文献已经过多年发掘整理研究,为材料和观点、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文献保障。本事文图迁移理论需要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如需要对“潜文本”“源文本”“异文本”等概念及其间的关系做细致梳理。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图迁移范式,构建并拓展基于形式本体论层面的理论系统。应避免不同文化表征符号之间隔膜或断裂式的单向度分析,通过整理跨媒介语境中的本事文图迁移现象,最大可能地还原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图像互生、互释、互证的脉络。

  最后,传统与当代视野相结合。重新发掘本土理论的当代价值,既吸收传统实证研究方法的优长,又借鉴形式美学、阐释学理论,挖掘本事文图迁移现象蕴含的深层意义。重视本事文图迁移范例的选择,所涉及的文图迁移现象应是文学史、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具有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影响或独特的文化创生价值。密切关注文图关系的动态进程,梳理本事文图迁移中隐含的政治教化、文化创意等丰富内容。在分析具体文本图本时,结合符号学、文图学、形式美学和阐释学等多学科理论视野,从文化传播和接受入手,对本事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展开形式分析。

  古代本事的文图迁移是动态的文化继承、延展、渗透和发展过程,为文化表意实践模式的形成、传播、再造、解读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事文图迁移理论的构建需要有交叉学科的视野,以本土理论重构为切入点,通过对某一朝代本事文图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考察文图迁移过程中如何形成故事情节,故事内核如何固化,人物如何神化,从而发现本事迁移中被强化、削弱与改造的部分。重新挖掘文学和图像故事内核的生成、固化、融合、异化及迁移机制,尝试整理本事文图迁移大事记,勾勒本事文图迁移地图,这对推动本土文艺理论研究,深化传统文论的当代发现、整理和阐释,以及文图关系史料学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本事文图迁移考”(20BZW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