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各自优势 携手精诚合作——《秦汉官制史稿》写作出版的前前后后
2019年07月22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2日第1739期 作者:郭涛

  史学界曾有“四把钥匙”之说,即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其中,“职官”一项尤为复杂,牵连甚广。就古代“职官”的整理而言,清人黄本骥曾编有《历代职官表》一书。随着近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各领域也逐步走向断代、精细化的轨道。秦汉王朝和秦汉官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断代官制史《秦汉官制史稿》应运而生。

  《秦汉官制史稿》由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和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两位先生联袂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作分上、下两册,共70余万字,截至目前仍然是秦汉政治史、制度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著作的质量和创作中的合作精神也都一直为学界所称道,被誉为史学合作中的典范。从两位先生合作时的往来信件可以了解,合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复杂、曲折,明确目标之后开始写作的整个进程很顺畅。

  朴实正派与积极坦率的交流

  安作璋与熊铁基的合作缘起于1980年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会议。安、熊两人虽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合作意向一拍即合。之后各自奔走此事,寻找更多合适的人选以组成扎实的写作班底。会后返回武汉的熊铁基在给安作璋的信中,亦即目前所见最早的信件(11月17日)中首次提到合作时两人的角色定位。由于各种原因,其他人难以邀请,才决定由二人合作。在12月26日的信件中,熊先生又坦陈了自己的优势和问题:

  我想不如我们两人来搞,也许还省一些,当然主要是你。我们不必客气了(我的情况可以如实告诉你,用现在“扬长避短”的说法,我唯一的长处是能够对一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做事比较快,而且时间也有保证,既没有太多杂务,也不打算另搞一套什么,如果跟着你学,在科研方面基本上可以说全力以赴)。最大的短处是没有什么基础,只能边干边学,所以只能以你为主,在你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这是确实的话,不是客气)。

  熊铁基还提到“如果你同意这个想法,而且觉得我可以作为一个助手的话”他会“协助你做这件事”等。为了表示信任,熊铁基坦率地附上宁可先生对“合作”一事给他的回信:“安作璋同志是强人,他学风朴实,为人正派,你们合作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宁可写于12月22日)。在回信中安先生也表露心迹,称熊铁基“古道热肠,肝胆照人,我已有所领会。今又来信,更加证实我的原来印象”(1981年1月4日)。一个朴实正派、一个积极坦率,两人互相信任、彼此交心,在学界都有较好的口碑,为合作意向的达成和日后合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助手”,并非仅仅是熊铁基的自谦之辞,事实上是他当时在专业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清晰的自我认识,希望“边学边干”以补足短板。其时安先生在秦汉史领域已耕耘有年,基础牢固,理应作掌舵人。这种分工是学术积累程度上自然而合理的安排。

  提纲撰写中的往复

  决定合作之后,他们讨论的重心转向书稿编写形式和大纲的拟定,通过大纲呈现出新作的特色是核心问题。在1981年1月4日的信件中,鉴于熊先生积极思考的长处,安先生希望由熊先生先酝酿一个编写大纲。而为了表示一个积极的态度,熊先生接信后立即考虑提纲并表示最后还是由安定夺。安收到编写提纲,觉得架子可以,但也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近三个月未得回信,4月,熊先生再次去信询问提纲之事,希望由安先生早定提纲,他好做些具体工作。安先生回信中对章节的重要性及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修改说明,并表示希望熊铁基再写一个包括细目的详细提纲,因为有了细目,方能突出特色。熊铁基在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友人建议下,再三考虑重提对“讲义体裁”的顾虑,两人再次讨论体例和提纲问题。

  没有安作璋的明确意见,熊铁基对自己所拟提纲没有把握。而4月28日回信中可见安先生相对谨慎,他认为在拟定提纲时要考虑系统、全面、详细,同时也要考虑特色,提出了提纲撰写的四条原则。他还是请熊铁基先拟一个提纲,在假期秦汉史年会召开之前至少要有一个往复。5月22日,安作璋接到林剑鸣信,其中谈到他正在编写秦汉史一书,安作璋感到形势紧迫,想法有所改变,主动询问大纲编写情况,希望尽快着手写作。

  5月27日,熊铁基认为可以立即动手,提出章节写作分配方案。安作璋回信中表示同意立即动手写,明确章节分工和每章的份量,并希望最近仍由熊铁基写一份详细提纲寄来。6月8日,熊铁基回信表示不太明确安先生所指提纲的详细程度,并详细说明了自己按照四条原则撰写的提纲和初步想法。6月12日,安先生反馈了熊铁基所撰写相关章节提纲的修改意见。

  至此,提纲问题已基本解决。在提纲拟定的往复过程中,他们的分工也非常清晰,大体上由熊先生撰写,由安先生修改、把关。

  《秦汉官制史稿》的生成方式

  在提纲拟定中,这种“你写我改”的模式在之后的写作中贯彻下来:由安作璋寄来相关资料,熊铁基写完初稿快速寄送给安作璋,安作璋则提出修改意见后再返回给熊铁基。日复一日,往来不绝,这被安先生称为“流水作业”。

  早在4月24日的明确写作分工的信中,熊先生提到交叉分担一些章节的设想,而为了保证他负主责的西汉部分的质量,希望采取“每章我先写一个初稿,请你修改,提出意见等”的方式。5月27日,熊铁基写的信中延续了这一思路,相关章节由熊铁基利用两人的前期成果进行改写,争取在秦汉史年会开会前后试写出一二节或一章交给安先生审查。

  正式开始写作后的《秦汉官制史稿》进展比较顺利,行文风格和作品质量也都得到了保证,这恰恰是沿用拟定提纲时初步确定的“流水作业”方式的结果。《秦汉官制史稿》的写作基础是熊铁基和安作璋分别有10万字的秦代官制史和20万字的汉代官制史的书稿。在1981年12月26日的信件中,熊铁基提到写作的基本原则是,把秦和汉两个稿子合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大。写作是以熊先生撰写初稿和安先生修改的方式进行,写一章改一章,反复往返。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稿件的最终修订阶段。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两人还承担了历史大辞典辞条的编写审稿、改稿任务,除了审、阅的那部分辞条不算,仅由他们承担编写、改定的官制、法律就有300余条。为了让熊铁基集中力量修改初稿,安作璋具体着手该事,花费了不少时间。此项工作刚告一段落,他紧接着就修订熊铁基寄来的书稿,至1982年底《秦汉官制史稿》上册才初步完成,1983年交出版社,1984年出版。装订好的底稿于1983年9月由安作璋的研究生带去华中师范大学,现保存在熊先生的手中。

  上册修订稿交出版社的同时,下册的写作也在进行,仍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1983年5月31日,安作璋给熊铁基的信中写道:

  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是今年十月间把下册书稿交齐鲁书社,争取1983、1984年两年内出齐。现在看是根本无法实现了。我的意见是最近或到暑假我们开辞典定稿会时,你把已经修改好的书稿寄交给我,有多少算多少,会一结束,你就一边继续赶写下去,我一边就着手修改,流水作业,早则年底,晚则明年第一季度末(三月),把第二、三编全部搞完。下学期我虽然有课,也一定要挤时间来搞(包括看上册校样)。等全部搞完后,我还要利用明年上半年剩下时间或暑假,再通盘审查一遍,包括善后工作。(搞出初稿后,修改定稿的时间往往很长,因此项工作最细做不过,也最繁琐。不过,如单是统一符号,就不知花费多少时间)。这样,至迟我们的书稿在明年下半年开学前就可以交出版社了。当然,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我之所以这样从先后考虑,不仅是保证时间速度问题,也涉及书稿质量问题。你的长处是思考敏捷、勇于创新、下笔较快;但多少有点粗放,不够稳妥。我的短处是思想迟钝,偏于保守,下笔较慢;但力求谨慎、细致、稳妥,不出或少出差误。我们二人配合起来,一先一后,就能扬长避短,既能加快速度,又能保证质量。当初我们一见如故,即你推心置腹,我的话如有不当或考虑不周之处,即请指出,我们再好好商量。总之,我们要善始善终,不能让人家看我们的笑话。

  这种一先一后“流水作业”的方式便于利用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亦保证了下册的进度和质量。下册于1985年顺利出版。

  《秦汉官制史稿》的合作佳话成为一段很有意义的历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