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
2019年09月16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16日总第1778期 作者:韩静 夏锡梅

  攻击性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但会对儿童自身和他人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两个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相关

  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研究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潜在假设是: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技能和情绪反应的习得有不同影响,从而发展出不同的社会交往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儿童才会做出适当的行为,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佩雷斯-富恩特斯(Pérez-Fuentes)等人认为,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有关。雷(Lei)等人通过元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而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

  许多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科诺普卡(Konopka)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心理病理学发展的危险因素,专制型、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而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抑制作用。以色列的一项研究证明,与那些受到父母赞同的儿童相比,经历过父母拒绝态度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敌意和攻击性,也有顺从、情绪不稳定和自尊心较低的倾向。舒尔茨(Schulz)也认为,专制型、忽视型和放纵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反社会倾向有关,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可以阻止冷酷无情特质的发展。贾(Jia)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冲突较多的儿童,如果经历过敌意或强制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父母采用高度限制和控制教养风格的儿童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在人口学的不同方面,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表现不同。在地区差异上,雷(Le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联系在中国东部最强,中部较弱,西部最弱。在性别差异上,虽然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性别上是相似的,但是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男孩身上明显强于女孩。不同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孩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百分比高于女孩,而女孩更多地参与关系攻击行为。在年龄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联系在高中生和初中生之间最大,高中生和小学生之间更小,初中生负性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比小学生更大。

  共情缺失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

  共情(Empathy),也称移情、同理心、同感等,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的处境、经历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虽然关于共情和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研究显示,共情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王(W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共情能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低共情的儿童往往有认知缺陷,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攻击,并且共情水平低的个体感知、理解或回应他人痛苦的能力较差,因此更有可能缺乏内部控制,一旦一个人缺乏这种控制,其自私冲动将很难抑制,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攻击倾向。因此,共情缺失可能是儿童攻击性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施特夫根(Steffgen)等人对2070名卢森堡中学生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研究结果证实了攻击性行为和共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项研究强调了共情在网络欺凌中的作用,他们发现网络欺凌者比非网络欺凌者对他人的共情更少。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共情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这与一个人的低人际功能呈负相关。两项元分析的结果证实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都能减轻攻击性行为。沃勒(Waller)和海德(Hyde)通过研究推断,冷酷无情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低人际敏感性导致的情感共情的缺失。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共情似乎在个体从事以他人为导向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程度上发挥了作用。有证据表明,共情个体的攻击性较弱,是由他们的情感敏感性和他们理解攻击性行为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潜在负面后果的能力所致。

  在性别差异方面,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的表现不同。几项研究发现,男孩的共情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比女孩更强,坎普(Kemp)等人对823名荷兰男孩和女孩(平均年龄12.8岁)进行了情感共情水平是否调节了青少年早期父母支持和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情感共情与较少的犯罪和攻击性行为有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性别调节了父母支持和未来的犯罪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联系,仅对女孩而言,高水平的父母支持与低水平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共同影响攻击性行为

  尽管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都密切影响着攻击性行为,但是任何单一因素都无法全面解释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是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攻击性行为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共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继而影响了之后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艾森伯格等人认为,青少年的共情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早期经历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照顾者影响情绪发展的表现是,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为情绪提供刺激,加强和刺激情绪表达,并对儿童表情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有大量的文献与这一结论一致,即父母教养的一般基调和具体的教养方式都与共情的发展有关。阿夫森(Arzeen)、哈山(Hassan)和里亚兹(Riaz)对205名3—17岁的学生进行了情感共情与非共情儿童和青少年对父母温暖与拒绝的认知差异的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的温暖行为可能促进青少年积极行为尤其是共情行为的持续发展,而父母的拒绝行为会导致非共情行为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攻击性行为。查帕罗(Chaparro)等人的研究指出,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共情和其他相关的社会情感结果。父母的负面影响,如拒绝和缺乏有效性,已被证实会降低儿童的共情能力。

  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儿童的共情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通过把父母的行为看作原因、把孩子的行为看作结果来理解。相反,它是生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也可能决定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阿夫森等人的研究发现,与非共情青少年相比,情感共情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忽视和父母一致拒绝得分较低。

  基于上述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都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二者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激发了攻击性行为。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家庭结构变迁下长子女攻击性行为研究”(16BJYJ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心理学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