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循证心理治疗本土化研究
2022年07月21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1日第2453期 作者:杨文登

  循证心理治疗是西方医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循证实践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治疗师将自身的专业技能、病人的人格特点、研究者的科学证据及管理者的监督协调整合起来进行的临床决策。它要求治疗师拥有科学的理论与研究证据来认识与理解病人的疾病,知晓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技术来促进病情的改善。

  循证心理治疗在西方:优势与挑战

  循证心理治疗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显学”。“要不要循证”已基本没有疑义,学界与实务界重点讨论“如何循证”。的确,循证心理治疗有很多优点。首先,循证心理治疗强调治疗决策应基于全世界世世代代心理学家的集体智慧,在严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谨慎实施治疗计划,契合当代大数据共享、公平、透明等时代精神。其次,循证心理治疗重视病人的价值偏好与主观选择,强调病人是“主动的病人”与“治愈自己的英雄”,最终的治疗决策是治疗师与病人合作,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治疗情境、时间限制、可用资源等因素基础上做出的,并随治疗进展而动态调整。再次,循证心理治疗重视治疗手册与指南、证据数据库、诊断量表及其他各类临床工具,能够有效帮助治疗师超越个人固有经验,形成科学、客观的治疗方案。最后,循证心理治疗重视治疗的可推广性与可执行性,一线治疗师均能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是心理健康领域提升治疗质量、增进公众健康和福祉的重要途径。

  当然,循证心理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研究证据一般是普遍规律,而现实中的病人往往是活生生的特殊个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剔除于治疗之外。同时,样本被试愿意参与研究且最终符合纳入标准,本身就说明他们的病情不会过于严重,或拥有更为积极或外倾的人格特征,这与真实世界人群大都存在差异。其次,循证心理治疗大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但现实中治疗师的治疗流派或理论取向往往千差万别,如存在—人本主义取向、人际关系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家庭或整合取向等,削足适履使用自己并不擅长的治疗方法,无疑会降低治疗效果、浪费医疗资源。再次,过分强调循证心理治疗可能会导致治疗师忽视其他重要临床因素,如治疗师的专业经验、对治疗改变机制的理解等。最后,循证心理治疗强调标准化且种类繁多的治疗方法,这势必会增加治疗师接受培训与继续教育的负担,而且会间接导致治疗艺术的技术化,受到部分治疗师的批评。

  循证心理治疗在中国:现状与问题

  循证心理治疗理念被提出后,中国学者也开始逐渐接纳、消化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实施方案。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积极关注并研究循证心理治疗。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刊发了超过1000篇与循证心理治疗主题相关的论文,且当前学界一些 “异曲同工”的观点,诸如对实证研究的强调、对大数据的重视、对行业标准化的倡导等,均与循证理论或明或暗地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实务界开始探索在真实世界开展循证心理治疗。一些会议的主题报告、培训工作坊将之作为主题;部分实务工作者宣称自己使用的是循证治疗方法以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一些心理治疗机构明确以循证心理治疗作为“主打”特色,将之视为机构融资与说服来访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要“修辞”,少数心理机构甚至直接以“循证”命名。

  但总体说来,循证心理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远未成熟。首先,中国心理治疗界的科学证据严重不足。符合循证研究规范的本土化实证研究较少,真正能纳入元分析或系统综述、符合国际CONSORT(试验报告统一标准)声明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更是罕见。在国内没有产出足够原始证据的情况下,学界只能参考与翻译国外的指南、手册、标准或数据库来满足当下的需求。

  其次,中国了解循证心理治疗的人还不太多,师资队伍尚未建立。且不说社会大众,即使是部分治疗师与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循证心理治疗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在现实世界中实施循证心理治疗的案例更是少见。一些治疗师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受训理论、临床经验或督导建议,没有时间或动力去寻找相关的研究证据。即使检索到相关的研究证据,也没有强烈的意向或真正的动力来按照证据提示的方案进行治疗。

  最后,行业对循证心理治疗的推动力度不强。现阶段,国内心理治疗界尚有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任务需要优先完成。比如,整个心理健康行业需要规范咨询师与治疗师的准入与注册制度,需要制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行业标准,需要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问题,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育与培训体系等。毫无疑问,循证心理治疗作为提升咨询与治疗质量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但遗憾的是未被行业机构列为需要优先解决的事项。

  循证心理治疗本土化:研究、建制与人才培养

  在当下中国心理治疗师及其提供的服务“数量”尚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下,“循证”这种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旨归的治疗理论与方法并未非常迫切地进入公众的视野。但随着“数量”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质量”提升一定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循证心理治疗的本土化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强劲。

  首先,加强对循证心理治疗的系统研究。循证心理治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行业的系统研究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学界需要对“证据”的内涵、结构、来源、评价标准等进行批判性研究,对不同心理障碍的本质、改变机制及疗效因子等进行联合攻关;在实务研究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以中国人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原始研究,并对这些本土研究进行元分析与系统综述,形成本土化的治疗指南、标准与手册。

  其次,政府管理部门与行业机构需要共同创建学术或执行的组织机构,形成制度性文件,指导、协调并投入经费来保障循证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推进。当前,国外证据资源主要以西方人为研究样本,对中国人未必适用,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循证心理治疗数据库势在必行。但在当前相关中文原始研究数量远远不够的情况下,翻译国外的循证数据库,甚至鼓励治疗师利用网站检索解决方案,也是提升中国循证心理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最后,培养胜任循证心理治疗的治疗师。从历史来看,循证心理治疗最先是一种可靠的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提出实证支持治疗概念(亦即循证心理治疗的前身),试图针对具体的心理障碍,找到最佳的标准化治疗方案,通过治疗手册、标准与指南等形式来培训新手治疗师。这完美契合了初学者希望以类似“烹饪书”的方式,让老师手把手、分步骤地教会他们咨询与治疗的期待。在循证心理治疗的教学过程中,主张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优先教会初学者最高级别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让他们深入了解这些方案的适用对象、相关心理障碍的本质与发生机制,以及相关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干预原则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迅速地培养大批量合格的治疗师,为国内治疗师数量不够、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使国内广大的患者群体获益。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青少年ADHD三种循证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研究”(GD18XXL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