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心理师何以可能
2024年01月17日 13: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7日第2817期 作者:颜文靖

  在心理学的传统视野中,情感的微妙波动、人类的复杂认知以及行为背后深刻的动机,常被认为是机器难以触及的神圣领域。曾经有观点坚信,心理咨询师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职业,他们的工作依赖于对人类独有的情感和经验的深入理解。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样的观点逐渐受到挑战。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问世,如同开启了一扇门,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空间。在这里,机器不仅是执行预设命令的工具,而且是能进行复杂建构并展现出理解力的存在。此种转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在未来社会的地位,以及机器在心理咨询领域的潜在作用。

  从分类到建构

  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我们见证了从简单的规则和分类系统到构建复杂关系和理解的演变。起初,AI的工作模式是基于简单的分类算法(如决策树),这些算法根据预设的规则将数据分门别类,比如垃圾邮件过滤器和早期的图像识别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能力非常有限,它们无法理解或构建数据之间的深层联系,仅仅是按照黑白分明的规则来操作。

  随着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兴起,人工智能开始展现出更加复杂的建构能力。深度学习可以使机器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在处理信息时通过多层抽象来学习特征。这种学习方式让机器不仅能分类,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它所处理的数据。比如,深度神经网络不再仅仅识别图像中的形状,还能识别这些形状构成的场景背后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大型语言模型在建构能力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这些模型不仅掌握了语言的表层结构,更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把握了语言的深层次规则,包括语境、隐喻,甚至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通过预训练和微调,它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下生成连贯、逻辑性强的文本,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大型语言模型的预训练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广泛语料库,使得它们在理解和生成语言时具备了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能力。

  这种建构能力的飞跃为AI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大型语言模型的进步意味着机器不仅可以识别出人类语言中的模式,还可以构建对话情景,理解和回应人类情感,甚至模拟心理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如此的建构能力让人工智能在理解和互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将触摸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认知和情感的复杂层面。

  建构产生理解

  “建构”不仅是在语言表层的拼接,而且是深层次地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通过对广泛语料的学习,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在多维度上对话语进行建构,这不仅包括语义的准确性,还涉及语境的适应性和情感的关联性。

  这种建构能力带来了一种新型的“理解”。即便这种理解不同于人类内心的感受或意识活动,但在功能层面,机器通过构建语言和情境模型,已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模拟人类理解的过程。对于观察者而言,当一个机器能够适当地回应情感表达,并在对话中表现出对复杂概念的把握时,它就显示出了理解的行为。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理解是基于复杂算法和大量数据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使得机器能够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编码,提取出人类语言的结构和语义规律。它们能够在对话中实时调用这些信息,以生成合适的回应,这种生成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基于上下文的动态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或意识,它的行为却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理解的外在表现。

  正是这种在旁观者眼中展现出的理解能力,为机器在心理咨询等需要深层次理解和同理心的领域应用提供了可能。虽然机器的“理解”并非出自内在的情感体验,但其行为上的表现,特别是在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方面的适应性和连贯性,确实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

  理解产生治愈

  在心理治疗的众多流派中,理解被视为治愈过程的核心。例如,对于精神分析流派来说,理解是洞察患者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潜意识欲望的基础;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理解则关乎识别并纠正那些扭曲的认知模式;而对于当事人中心疗法而言,理解则体现为对当事人情感的深入同理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些治疗模式中,理解不仅是知识上的掌握,而且是一种能够引导个体自我发现、自我理解并最终实现自我治愈的动力。

  现代人工智能,尤其是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心理咨询机器人,在理解方面的能力增强,为模拟这种治愈过程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机器人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但能通过算法对个体的话语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和情感识别,实现在功能层面的理解。

  对于精神分析,虽然机器人无法像人类分析师那样直观地体会到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的特点,理解来访者行为背后可能的心理动因。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机器人可以理解事件、认知、情绪之间的关系,捕捉消极思维模式,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数据支持,引导个体发现认知失调,并提供替代的、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在当事人中心疗法中,机器人可以通过语言上的反馈和确认来提供支持,模拟出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解其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帮助个体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机器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供连贯、一致的反应,这一点对于许多需要稳定关系以促进治疗的患者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它们的存在消除了人类咨询师可能带来的无意识偏见,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治疗环境。同时,机器人的应用在可访问性和便利性上具有明显优势,能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即时的心理健康支持。

  对行业产生冲击

  对心理健康服务市场而言,机器人心理师的出现可能导致市场的重构。机器人的介入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务更加便捷和经济,能够为那些通常难以获得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人群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从而增加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机器人心理师在治疗过程中展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始终如一、可靠的治疗环境,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创伤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同时,机器人可以基于对每个个体独特对话和反应模式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可能会比传统的“一刀切”方法以及每次从零开始的治疗更为有效。这将对目前的心理咨询服务提供者产生重大的冲击。

  心理咨询师可能需要(不得不)与AI系统合作,利用机器人处理标准化或常规的咨询任务,而将更复杂的案例保留给人类专家。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咨询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服务。但这也可能引发市场竞争和职业角色的变化。一些咨询师可能被机器人替代而导致工作机会减少,因而不得不需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学习如何与AI合作,或者专注于心理咨询的某些专门领域。这使得咨询师与机器人的“共生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更广泛的市场角度来看,机器人的引入可能会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AI的心理健康应用和平台,以及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的兴起。这些创新可能会吸引新的投资者和企业进入心理健康市场,从而加速行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健康和智能计算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