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治理应纳入国际组织范畴
2019年09月02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日第17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三乐

  网络曾被视作一个无国界、无主权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各国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求主权,互联网治理也随之成为热点话题。8月26日,欧洲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与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主任肖恩·赖尔登(Shaun Riordan)在察哈尔学会举办的“网络地缘政治与网络外交研讨会”上提出,地缘政治存在于网络空间中,而互联网治理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进行。

  赖尔登提出,人们通常认为网络空间治理是技术人员的职责,但其实不应如此。互联网治理其实是个地缘政治问题,可以通过经典地缘政治学和批判性地缘政治学,来分析网络空间及空间内国家和非国家个体的行为。

  赖尔登表示,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来看,网络空间的组成架构具有地缘属性。其运作基于一系列物质基础架构、逻辑秩序以及法规制度,这些架构影响并限制了互联网用户的行为。然而,单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来分析网络治理,容易落入地缘政治决定论的陷阱。赖尔登由此引入了批判地缘政治学,从地缘政治领域、文化和条件这三个方面,分析网络空间里国家和非国家主体的行为。

  赖尔登表示,“网络中,有些节点与大量其他节点连结,形成大型集散中心,几个大型集散中心掌控了大量节点”。美国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关键资源与基础设施,这给美国带来了监控全球网络行动的不当优势。赖尔登认为,互联网不能采取多方治理模式,而应纳入一个国际组织的治理范畴。

  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来约束各个主体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对于外交官参与网络治理,赖尔登认为,首先,外交官需要参与到网络世界中,发展多方治理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地缘政治理论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及非国家主体的行为动机,并预测它们的下一步行动。同时,明确各个主体潜在的共同利益,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在网络空间建立国际共同体,形成国际规范,推动网络空间的各个主体融入到网络共同体中。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