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2019年09月06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6日第17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巴黎协定》的通过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球框架,即通过经济转型减少排放的同时,还能促进企业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巴黎协定》强调了长期路径的重要性,并邀请缔约方在2020年之前提出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欧盟委员会于2018年11月推出了名为“给所有人一个清洁星球”(A Clean Planet for All)的欧盟长期战略提案,勾勒出到2050年建设一个繁荣、现代、有竞争力和气候中性的经济体愿景。该文件已提交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审议,目标是在2020年初通过并提交给联合国。中国和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伙伴,在脱碳上面临相似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支持双边交流和促进了解,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翻译并出版了欧盟长期战略背后的技术分析报告——《欧盟建立繁荣、现代、具有竞争力和气候中性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愿景报告》。9月2日,欧盟驻华代表团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了《欧盟建立繁荣、现代、具有竞争力和气候中性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愿景报告》中译本发布会。

  应对气候挑战成共识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表示,越来越多的事实与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以往设想的更加迅速、广泛和剧烈。如果未来全球升温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将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极高的系统性风险,威胁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公共健康安全。因此,全球亟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行动,增加和改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防范气候风险。他提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比控制在2℃以内所需实施的减排进程时间更加紧迫,成本将大幅增加,因此,更需要系统研究和全面平衡。

  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大使何云腾(Timothy Harrington)表示,如今气候变化议题已成为欧盟的优先事项。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对此也有明确表态并提出,要让气候和环境问题在欧盟所有政策领域获得最高优先级。她承诺,提高欧盟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目标,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相较于1990年减排40%的计划进一步提高到至少50%。同时,欧盟将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发挥领导作用,并鼓励其他经济体在2021年前进一步加强减排。何云腾提到,中国和欧盟都致力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而气候变化与此息息相关。双方必须携手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将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潜能。欧盟已经准备好与大家分享在脱碳、净零排放方面的经验。

  欧洲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长阿图尔·龙格-梅茨格(Artur Runge-Metzger)表示,欧盟所做的努力是由于意识到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制造挑战。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2019年欧洲的农业产量将低于以往的年均产量。多重影响意味着欧洲需要全方面变革,进而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探索低碳经济转型路径

  龙格-梅茨格介绍了欧洲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转型的途径及战略重点。他表示,这一转型将使能源发挥核心作用,并对扩大能源、建筑、交通、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出进一步要求。这一转型之路包括7个主要战略构成要素: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及用电量,使欧洲能源供应完全脱碳;支持清洁、安全、互联的移动出行;具有竞争力的欧盟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促成因素;发展高度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互联系统;利用生物经济的全方位效益,打造必要的碳汇;通过碳捕获与存储,应对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

  龙格-梅茨格表示,真正实现转型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构建一个长期转型赋能框架,来推动研究与创新、加大私人投资力度、向市场释放正确信号并确保社会凝聚力。他还强调,要着重发挥公民和地方当局的作用。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因为消费者购置房屋、车辆或家用电器,都将影响未来多年的碳足迹。同时,政府应完善城市改建并优化空间规划,推进房屋翻修,引导人们居住在工作地点附近,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时,要考虑对极端天气情况的承受力。在这些方面,欧盟应积极利用并发挥地区、城镇的作用。

  国际合作必不可少

  开放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及多边主义,是欧盟能够从区域内部和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获益的先决条件。在龙格-梅茨格看来,实现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国际合作。欧盟要进一步加强能源和气候外交,进一步实现气候变化目标在政治对话中的主流化。欧盟将在2020年前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交完整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争取为全球提供样本示范。

  何建坤表示,欧盟打造繁荣、现代、有竞争力和气候中性经济体的愿景,引领了全球能源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趋势和进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报告中译本的推出,对中国研究制定低碳排放长期发展战略可起到重要借鉴作用。中国将进一步采取行动,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