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学科研究深化发展
2021年03月15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5日第21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更具挑战性,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急需一套统一的跨学科方法。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研究报告《社会科学的黄金时代》,探讨了推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合作。本报记者就跨学科发展的具体方法、遇到的阻碍以及相关改进策略等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跨学科研究成为新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正步入黄金时代。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学者阿纳斯塔西娅·布耶尔斯卡娅(Anastasia Buyalskaya)认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正在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紧迫难题,也带动了数据规模和计算能力的爆发式增长。虽然团队合作模式早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但直到近十年间,它所涉及的频率和广度才有所增长。比如,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问题,就必须利用跨学科方法,因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涉及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甚至是数学模型等多学科领域。同时,跨学科合作也会带来新的学术发现和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玛丽·佐尔纳齐(Mary Zournazi)对本报记者表示,跨学科一般是指将不同专业的知识适当地结合在一起,对新出现的问题给予全新的解答。跨学科研究不但受到学术界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决策者、公共机构和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跨学科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跨学科合作还可以看作开放学科边界,即学术方法、学术语言和知识的相互交换过程。举例来说,人类学家想要了解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就需要使用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理碎片,并通过建立文化与基因共同进化数学模型,找出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经济学家也经常借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稀缺资源的系统配置问题,其研究方法建立在数据偏好、约束、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社会学家通常重点关注正式和非正式聚集起来的不同层级的人群,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虽然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结构的功能性等,但研究方法并不像经济学那样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而是更多地利用统计学中的定性或定量方法来评估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的范例,这表明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范式。

  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哲学系研究员比尔·格洛德(Bill Glod)看来,跨学科研究会产生更广泛的受众,经济学家也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扩大研究成果的受众范围。跨学科研究还能更好地进行解释性和预测性工作,即通过不同的数据集或方法论的结合让研究成果更好、更准确地贴近现实需求。跨学科研究还能让学科知识构建更加规范,因为任何单一的学科知识都是相对狭隘的。跨学科合作让知识共享与交流成为可能,有利于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跨学科合作还可以激发学者的创新思维、扩展学者的学术视野,不断优化学者的学术方法和理论。

  跨学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已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神经科学系学者马科斯·伽洛(Marcos Gallo)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分类更加细化,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碎片化,这导致不同专业的学者之间很难进行交流与合作。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社会与决策科学学院教授乔治·勒文施泰因(George Loewenstein)则认为,当前的跨学科合作面临“学术文化”方面的挑战,即不同的概念、模型、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本质性的差异。简单来说,在跨学科合作中,不同领域的学者间存在“交流障碍”,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有关词汇的理解上,如何让研究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充分理解有关词汇的准确含义,成为一个重大挑战。此外,不同学科偏好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会导致在跨学科研究中学者对研究工具、研究数据的选取和研究中所持有的基本假设出现意见分歧。如果合作的学者间缺乏必要的共识,那么其得出的结论就会失去意义。

  布耶尔斯卡娅认为,学者想要开展跨学科合作,将面临如何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互补的学者的难题。这关系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确立。同时,跨学科合作成果面临如何进行同行评议和出版的难题。跨学科研究成果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而传统单一学科的评审标准,很难对跨学科研究成果中使用的方法、涉及的数据和得出的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合作产出的成果,有些学科以报告形式呈现,有些学科以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形式呈现,还有一些学科更愿意在权威的学术网站上公开发表。不同学者对刊发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合作学者间的紧张关系。此外,当前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晋升模式不利于学者开展跨学科工作。在应聘初期,学者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部门,很难在工作中接触到其他领域的学者,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学者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佐尔纳齐还提到,高等教育机构中还未建立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的有效机制。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项目都是在一个学科内进行。即使博士生个人有意愿参加跨学科的博士项目,并希望未来从事跨学科研究工作,但想要获得多个学科的专业研究技能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譬如,在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中,获得博士学位需要4—6年时间,而参与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博士生则需要8年及以上的时间,这对年轻的学者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

  多渠道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促进社会科学各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学者的跨学科合作能力,是未来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拥有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跨学科研究》杂志编辑奥斯卡·格伦沃尔德(Oskar Gruenwald)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新事物,将重塑高等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学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还可以拓宽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视野。学校应该主动为不同学院的学生和导师提供交流想法的机会和平台。

  在美国匹斯堡大学人类学荣誉教授凯瑟琳·穆桑提(Kathleen Musante)看来,跨学科研究获得成功,需要学者团队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看待世界的理论角度三方面达成共识。学术出版机构也应与时俱进,为跨学科合作成果出版提供更多机会。科研资助项目也要向跨学科研究团队倾斜,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跨学科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研究融合发展。高校应建设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和研究实验室,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加入其中。研究机构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让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增进学者间的了解与交流。同时,编制统一的学科关键语言用户使用手册,有利于学者方便快速地理解其他领域的特定词汇含义,提高学术交流效率。

  总之,跨学科的理论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学术界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只有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才会获得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成果,才会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