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应对危机的关键
2021年04月19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9日第2149期 作者: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研究所学者近日在官网发文,探讨了人们对未来愿景的预期将如何影响危机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章作者、该研究所研究员丽莎·萨克特(Lisa Suckert)表示,当处于危机时,未来往往难以把握。然而,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对未来的预期是理解和走出危机的重要因素,因为该预期会深刻影响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及应对危机的路径选择。

  危机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双重的。萨克特表示,“危机”一词描述的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消极转折,人们在危机中面临着不确定的后果,生活中的许多常规被打破,目标和方向发生改变。危机不仅打乱了人们的计划,还会影响人们构想未来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对既定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产生怀疑,英国“脱欧”动摇了欧洲一体化的根基,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全球流动性。

  危机发生时,长期以来的既定标准变得过时,对很多人来说,未来变得飘忽不定且充满威胁。在英国,近几十年来的危机事件都见证了人们对未来看法的转变。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英国“脱欧”公投之后,预期经济状况会保持稳定或取得发展的人数均出现下滑,而担心经济形势会恶化的人数大幅上升。然而,人们对未来的消极预判可能会加剧危机恶化。萨克特表示,一次意外事件被视为重要转折点,还是仅被当作一次不幸的偶然,人们的观念往往是在激烈的讨论中形成的。在这些探讨中,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十分重要,因为各种对后果的阐述会让危机的威胁具体化。这种探讨在经济危机中的影响尤为突出。经济秩序的核心要素,如雇佣劳动、利率、货币稳定,都依赖于对未来的信任。如果未达到预期,出现不利情况,经济引擎就会“熄火”,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在金融市场上会非常明显。

  萨克特认为,在危机时期,各国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便是减轻不确定性,果断采取行动构建人们对未来的积极期望。而政治活动能否帮助人们构建对未来的信心,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话语的说服力。例如,2012年欧债危机期间,时任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作出“尽其所能”的承诺,成功稳定了金融市场的局势。尽管全球金融体系脱轨、政治分歧或疫情传播很难靠乐观情绪阻止,但构建一个能让大部分人相信的美好愿景有助于打造良好的复苏氛围。

  (王晓真/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