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应提高文字表达的精确性
2021年08月13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3日第2229期 作者:姚晓丹/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用到“可能”“有时”“经常”等表示概率或频率的词语,荷兰学者研究发现,人们对这类词语的解释存在很大差异。

  荷兰莱顿大学官网8月5日发文表示,为了回答许多人脑海中都曾出现过的、类似于“多久一次算作经常”这样的问题,该大学应用统计学助理教授桑妮·威廉斯(Sanne Willems)、科学传播教授爱妮卡·斯米茨(Ionica Smeets)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统计学教授卡斯帕·阿尔伯斯(Casper Albers)共同开展了调查研究。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在其中列举了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中都包含表示概率或频率的词语。共有881名受访者参与了这次调查,他们被要求阅读这些句子,并说明他们认为相关词语代表的频率有多高或概率有多大,其可以选择的数值在0—100%之间。

  结果显示,人们对这些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看到“球队有时会赢得比赛”这样的句子后,对于“有时”一词代表的胜率到底有多高,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在10%—50%之间,相差40个百分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即便是出现了代表绝对意义的词语如“不可能”或“永远不可能”后,仍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存在10%左右的机会。

  威廉斯等人还调查分析了具备统计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和不具备统计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在面对表意不精确的词语时,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这两组人员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别。

  该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那些表示概率或频率词语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主要取决于上下文给出的语境。因此,在一些对严谨度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领域或场合,人们应谨慎使用这些词语。

  学者给出的建议是,尽量使用图表或百分比来表示概率。让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通过各类课程,使得人们获得统计思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姚晓丹/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