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众利益为先推动大学转型
2021年12月31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1日第2321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面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战,大学需要在危机中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12月17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与发展社会学教授克里斯汀·里昂(Kristen Lyons)等人于“对话”网撰文,重新审视了大学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并思考未来大学的转型路径。

  危机驱动变革产生

  里昂等人的新书《在全球危机中转型的大学:为公共利益而建的大学》探讨了当今大学的作用。该书认为,大学应该由一套不同的核心价值观驱动——一种促进共同利益而不是私人或商业利益,同时也并不推崇个人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价值观。大学要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与其他机构保持相关性,这项任务紧迫且必要。

  里昂表示,21世纪,生态系统遭遇多重危机,人类生存和生活受到影响,只有直面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寻找解决方案。对于大学而言,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将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放在全球的生命网络中加以考量。这涉及从追求私人利益转向追求生态完整性和公共利益,要引导大学为地球家园内的多样化生态、文化、经济、精神和生活服务。

  从目前来看,大学专注于“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和商业研究议程。里昂认为,大学的出现,使建立在开采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成为可能,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具有破坏性,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新冠肺炎疫情、民主衰退和不断加深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已经重塑了人类的存在、联系和认知方式。

  推动实现大学转型

  要实现大学转型,就要在象牙塔之外探寻好的想法、实践方案和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应对相关的生态、健康和社会挑战。里昂等人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研究,展示了大学转型的可行性。加拿大德钦塔布什大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范例,该大学已经接受了当地土著的相关实践和价值观。土著教学法与实践采用了因地制宜的做法,而不是传统大学“以教育为基础”的形式。除了该大学之外,其他国家的土著学者、教育家和活动家也在以不同的方式领导去殖民化、反种族主义以及生态治理议程。

  当然,大学的转型不能脱离更广阔的世界,变革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类服务和社会工作学院助理教授理查德·希尔(Richard Hil)认为,大学的转型应该追求更民主的治理方式,回归公立大学的理念,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增长理念脱钩,打造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学习社区,培养欣赏、慷慨和合作的文化,而不是竞争、个人主义和等级制度。一所为公共利益而建的大学可以使人类社会与超越人类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并在自然的范围内运作,确保对所有社区、人类和自然界负责,这样的大学可以帮助建构更加可持续和公正的世界。

  决策要以学生为中心

  疫情给大学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在线教育等形式上的变化,还使得大学的决策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响应学生对灵活性的需求。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教育学教授苏·班奈特(Sue Bennett)表示,灵活性通常是指学生对学习模式的偏好,一些学生在看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后可能决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不过,大多数人表达了重返校园的强烈愿望,但他们也希望保留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因此,学校要考虑学生在后疫情时代想要什么样的校园体验。很多学生表示,疫情让线下社交活动锐减,他们希望寻求新的社交机会来结交新朋友,或通过俱乐部和社团建立新的人际网络,亲身融入学术社区。

  大学推进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需要破除一些外部限制。英国牛津大学教学中心负责人罗娜·夏普(Rhona Sharpe)解释,一是迫切需要找到支付教育费用的方法。在疫情之前,世界各国政府已经减少了高等教育支出,而疫情的出现使政府财务面临更大挑战。例如,政府债务遗留问题凸显、经济衰退、学生贷款增加等。而且,现在有的国家还在寻求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可能。二是需要为培养高技能毕业生做好准备,以克服因疫情而加重的技能短缺。除了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外,雇主还在寻求具备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影响力和承压能力的雇员。

  为了降低成本,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或来自供应商的在线内容。但大学仍然必须确保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结交朋友、体验学生生活并成为学术社区的一部分。另外,大学要在学生生活中发挥关怀作用。学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充满焦虑,心理健康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当然,关怀学生会带来额外成本,这会再一次加重大学的财务压力。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对于确定如何将关怀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