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蕴含民族构建意识
2022年03月28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8日第237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1812年,德国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童话作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首次发表了他们共同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即后世所说的《格林童话》。其中《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许多作品可谓家喻户晓。3月2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分会举办的“纪念《格林童话》发表210周年研讨会”在线举行,《格林童话》研究者、德语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深刻影响德国语言文学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作为德国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对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分会会长李永平提出,格林兄弟认为民族是建立在共同语言基础上的。面对当时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他们受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演说《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的影响,力图通过建构统一的语言来推动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因此《格林童话》中自然包含着深刻的德国统一意识。

  雅各布·格林曾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北京大学德语系青年教师李睿认为,这一观点和马克思关于语言即“共同体的存在”以及列宁关于民族从本质上讲是“语言共同体”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将民族语言共同体的构建视为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先决条件。通过梳理19世纪德意志民族语言共同体的构建历史,她提到马克思、恩格斯曾在通信中特别提及格林兄弟的《德意志语言史》,并受到书中所建构的语言观的影响。

  谈及如何认识格林兄弟的身份建构这一话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程林表示,格林兄弟在文学研究者眼中不仅是童话整理者、晚期浪漫派成员,更是语文学家和民族意识构建者。1846年,雅各布·格林在日耳曼学者大会上明确地将歌德、席勒等人视为德国的真正构建者,将在精神中构建民族国家的任务赋予语文学家。“格林兄弟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使命感,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推动民族意识构建的语文学家。”程林提出,要获得一幅立体的“格林画像”,研究者就不能忽视他们对语文学工作进行的政治赋能。

  同济大学德语系青年教师张焱同样关注到了格林兄弟《德意志传说》的政治内涵。她在细致梳理格林兄弟早年成长经历的基础上认为,两兄弟大规模收集整理德国民间传说有其特定的爱国主义背景,因此在《格林童话》第一版出版后,他们很快就又推出了两卷本《德意志传说》,对本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格林兄弟的号召和启发下,到19世纪中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广泛的收集民间文学的活动,甚至将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收集整理视为学者的神圣使命。

  发掘《格林童话》的教育价值

  《格林童话》收集了德国传统的民间童话,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编,既有民间文学的淳朴与自然,同时又独具特色,讲述风格自成一体。但因为其中包含了恐怖的故事情节和对性的暗示,使得《格林童话》是否适合儿童阅读备受争议。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刘娜表示,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关注如何不让儿童接触到可能与恐怖和性相关的话题,而是应该关注如何让儿童在何时以何种合适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在她看来,《格林童话》具有合适的语言、抽象象征的艺术形式和儿童可以接受的讲述方式,对儿童教育、认知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争议的背后,凸显作品的文化定位。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王丽平表示,《格林童话》既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又承受着少儿不宜的指责;虽然被视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书名却不是《德意志童话》,而是《儿童与家庭童话》。出现这种情况,与格林兄弟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和对童话的定位相关,也与他们对德意志文化传统的塑造息息相关。因此,澄清儿童、童话在格林兄弟话语中的含义,我们就能理解《格林童话》为何既是“教育之书”,又是“史诗”了。

  《格林童话》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杜卫华对20世纪20年代《德文月刊》中的《格林童话》译本进行了分析。他根据译本的双语特色、译者构成、文本选择提出,这本由上海同济大学师生共同编辑的教学刊物,既扮演着引导德语教学、传播德国文化的角色,也培养了新一代的翻译人才,如当时初出茅庐的魏以新后来就成为中国第一部《格林童话》全译本的译者。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