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
2022年04月25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5日第23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陈禹同

  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并和中国航天员一道,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太空是人类开拓创新的重要场域,也是充分体现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特殊领域。捷克布拉格国际关系研究所新兴技术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施密特(Nikola Schmidt)和查尔斯大学国际关系系副教授翁德雷·迪特里赫(Ondrej Ditrych)在近期研究成果《航天界可通过大型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主义理念的推动者》一文中,诠释了他们对一个更团结和谐的国际航天界的积极展望,相关论文将刊发于荷兰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旗下期刊《空间政策》5月刊上。

  航天界有推动变革的潜力

  从探索未来发展可能性的视角,太空寄托了人类诸多共同的美好愿望,但人类又给太空打上了不同国籍的烙印,这使得太空也成为人类竞争乃至交锋的一个领域。为缓解这一矛盾,施密特和迪特里赫认为,他们将航天界和大型技术体系视为不可或缺的“双驱动动力”,并提出如果在需要全球合作的大型技术体系建设中融入世界主义倾向的价值观,那么航天界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人们可以围绕这些大型技术体系来发展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当下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施密特和迪特里赫看来,长期以来,航天界一直被视为一个规模较小的知识社群。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超越国界的共识,这让他们看到了航天界可以像环境学界一样对全球性的政治决策带来积极影响。他们表示,航天界作为一个知识社群,并不是一个局限于技术专长、完全远离政治的社会群体,经过不断发展,它已成为一个由国家官员、学者和专家、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根据某些共性的背景及与该领域相关的隐性知识,采取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在认知层面,航天界空间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做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此同时,航天界本身也具有通过实践塑造未来航天科学和技术流程的能力。

  鉴于此,施密特和迪特里赫希望国际航天界能为推动相关领域积极的政治变革作出更大贡献。过去,航天界不断完善理论思想和物质实践间的互动统一关系,有效促进了国际航天科学合作。但是,施密特和迪特里赫认为,诸如国际空间站这样的跨国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结果,称得上是国际航天科学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他们看到,航天界已经有意识地尝试提升各国人士对地球面临的许多全球性威胁的认识,而且,与航天相关的经历本身也能对业内人士的想法产生影响,从而构建一个更具“世界色彩”的身份认同。施密特和迪特里赫认为,航天界作为一个身份多元的知识社群,有望发挥福柯式的话语力量,对航天领域资源丰富的相关实践者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有关科学事实的讨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实践。

  大型技术体系是变革的驱动力

  技术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学界长期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之一。例如,学术史上曾出现过技术造福社会这一积极的技术决定论,也出现过技术破坏社会的消极技术决定论。施密特和迪特里赫认为,无论如何,技术会影响人类生活方式是无可争议的。大型技术体系所涉及如高速公路、互联网等的规模巨大的技术系统,具有去中心化和持续进化的特点。他们提出,太空是人类世界概念的延伸,在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交互性方面,如轨道碎片清除、行星防御、星际旅行等航天领域的大型技术体系,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构建人类理想未来愿景相关的具体措施,发挥建构性力量,从而为完善全球技术治理体系发挥更大作用。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最初可能会引发恐慌,但人们对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有共同的信心,是其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施密特和迪特里赫认为,这涉及对安全这一概念的新思考。他们主张“负责任的世界主义国家”,并借鉴了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理论,即一种积极安全的理念,将安全视为人的解放而不仅仅是危险的解除。他们表示,航天领域的大型技术体系与安全议题息息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负担”,大型技术体系的建设仍然有机会成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积极政治变革的工具。在这一解释框架下,项目的设计不仅包括解决如清除轨道碎片等实际问题,还应有规范性,以推动构建负责任的国际政治。

  施密特和迪特里赫指出,推动航天领域产生更多积极政治变革的主要困难不在于知识、技术能力或资金短缺,而在于如何在政治实践中使世界主义思想成为现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类似“全球航天局”式的机构,航天界和大型技术体系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左膀右臂”。航天界作为科学实践团体,开发新兴技术,执行探索任务,共享人类作为“太空物种”的梦想,并将黑暗而深邃的宇宙呈现给人类社会,使其成为人类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多彩空间,使自身可以在推动政治变革方面产生更大、更积极的影响。而大型技术体系如果能在积极安全的框架下妥善解决其安全问题,避免技术被恶意使用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在开展工作时建立安全框架、信任措施等,进行透明和包容的合作,则能在探索以往无法想象的科学奥秘的同时为人类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