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2年10月28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8日第251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本报实习记者 刘雨微

  10月16—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相关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欧洲研究国际中心(CIFE)欧洲—中国项目主任乔治·佐戈普鲁斯(George N. Tzogopoulos)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教授高畅(Augustin F. C. Holl)。

  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佐戈普鲁斯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标志性倡议。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中国和沿线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合作。未来世界经济需要进一步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针对部分西方国家存在的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中国可以拿出实际行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予以回应。佐戈普鲁斯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可以组织一次国际会议,评估检验“一带一路”的成果。

  佐戈普鲁斯认为,疫情重塑了世界,合作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因此,需要就“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展开新的讨论。过去的成功经验至关重要,而如何在新形势下作出调整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步骤。

  佐戈普鲁斯还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希腊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关情况。希腊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进行投资,成功地通过希腊将亚洲和欧洲连接起来。2022年是中希建交50周年,两国在共同开展庆祝活动的同时,也有了探讨双边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推动学术交流常态化

  作为非洲研究专家,高畅重点梳理了他自2017年担任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教授至今,中非学术交流发展以及教研项目所取得的喜人成绩。高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中非师生对彼此的了解,使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常态化。

  高畅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初他辞去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来到中国任教,就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优良的学术传统、厚实的学术积淀和走向世界的发展势头深深吸引了他。他认为,在不久的未来,频繁、日常化、透明的中非学术交流与合作必定扩大到所有学术领域,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价值,将在中国和非洲学者直接交流和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得以阐明。根据其任教经历,高畅表示,那些参与长期调研计划、从事相同的研究项目、分享现场挖掘和分析经验的中非师生,将会克服重重困难,建立长久的学术交流关系。

  历史科学奠定可持续性发展基石

  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此,高畅表示,面对全球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只有打破大众对历史科学的偏见,重视该领域学术研究和教育,才能释放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时代力量,探寻实现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方式方法。

  高畅表示,大多数人往往功利性地把科学划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领域。自然科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因为它们能够转化为财富。带着这种观点,人们通常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弱,而且外行人难以涉足该领域学术讨论,因此不值得大力发展。然而,历史学和考古学不只是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还发挥了追踪、揭示、阐明人类本质的重要作用。学者们深入研究过去,阐明全球不同社会、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所遵循的多重进化轨迹。例如,应用于经济史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让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等当代经济学说的演变。

  “价值不是物质固有的,而是由实际的社会关系构成的。以物易物、以鱼肉换陶器,是人类历史中最通用的交换形式。”高畅总结道。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明,全球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只是相对较新的短期现象,而哲学社会科学是学者们不断寻找矫正历史遗留问题的机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支柱。

  自2017年任教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来,高畅实践着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和教育者所秉承的信条,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考古人类学项目。该项目包括一门本科课程(世界史前历史与文化遗产、人类学与死亡考古学)以及一门田野调查课。高畅把过去35年在非洲考古期间个人收藏的92箱文物(大约800公斤,包括上千件动物遗骨、植物化石、人类遗骸、陶器、石器、金属制品、炼铁生产的副产品以及其他人造制品等)捐赠给了厦门大学,并且创建了专业的考古人类学实验室,提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质量。高畅计划在国际卫生状况好转时,恢复考古人类学项目的所有教学工作,尤其是田野调查课。

  中国式现代化稳定世界经济

  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此,佐戈普鲁斯表示,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实现成功发展的关键支撑。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内部的经济转型,同时让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改革开放将作为中国一项保障社会进步的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当前各国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人们的焦虑情绪更加凸显,对此,中国需要仔细观察和回应来自其他国家一些企业的担忧情绪,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谈到中国式现代化,佐戈普鲁斯表示,中国正在通过消除贫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中国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经济越发展,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更加期待中国能够在危急时刻稳定世界经济,并发挥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