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文学助力环境治理
2022年11月11日 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1日第252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练志闲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仍面临多种复杂挑战,亟待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一直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自然科学从技术角度提供了众多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注意到自然科学方法不能完全应对环境问题,人文学科在助力解决环境问题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环境人文学(Environmental Humanities)也应运而生。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环境人文学利用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解决环境问题,致力于提高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环境人文学应运而生

  人类世的概念表明,人类活动给世界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人类世概念由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森(Paul J. Crutzen)和湖沼学家尤金·斯托尔默(Eugene F. Stoermer)于2000年提出,其核心观点认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超过了自然变化带来的改变。此后,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全球环境问题,将其视为人类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应对之策也不能只局限于自然本身,更需要研究人类社会。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态学家史蒂文·艾利森(Steven Allison)和人文学院院长泰勒斯·米勒(Tyrus Miller)认为,现代气候变化是由人们的集体行为共同引发的人类问题,因此解决世界气候问题也需要大量人文学科学者的加入。人文学科学者可以解读人类历史、文学和图像记录,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挖掘推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如工业化社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从而加深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人文学在此背景下诞生,并成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跨学科领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草甸环境研究所教授罗布·尼克松(Rob Nixon)表示,环境人文学从名称上看属于新生事物,但实际上人们对其所指的内容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环境人文学聚焦人类的社会行为,即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宗教等内容,追溯人类个体或集体的行为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人文学者融合社会科学的成果与方法论,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环境问题,并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与图像,讲述世界脆弱的环境以及专家所做的努力,同时挖掘新的想法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发挥人文学科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

  环境问题与人类行为相关联,而人类行为又受到文化、历史、民族、经济等因素影响。日本能源经济学家茅阳一(Yoichi Kaya)认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使用能源和技术的产物,也是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的产物。那么,在既定的科学方法无法解读与应对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人文学科可以作出哪些贡献?学者认为,这些贡献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倡导跨学科合作。环境人文学强调,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即人们如何理解“自然”与“环境”。环境人文学不会将自然科学对这些概念的定义照单全收,而是进行批判性研究,双方都将从合作中受益。
 
  第二,提出新质疑、探索新可能。环境人文学本质上具备自我反思的特点。在观察与分析环境问题时,学者时刻谨记环境人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必定会受到特定视角与历史观点的制约,时刻反思概念的定义及其应用背景,甚至包括方法论的基础理论,时刻探索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这种反思对环境人文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促使学者们认识到,“人类”“环境”“自然”“生物多样性”等核心概念也是人们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化产物,并非永远固定不变。环境人文学的任务之一也包括质疑现有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鼓励人们继续探索其他方案的可能性。
 
  第三,分析环境变化的文化表现及其影响,通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呈现文学、艺术、电影和语言的表达变化。叙事方法是环境人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探索叙事方法与科学、社会、历史、技术之间的联系也是环境人文学的研究目标之一。
 
  第四,认可艺术对人类理解环境问题作出的重大贡献。艺术创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够反映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色,其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不仅是环境人文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环境人文学将艺术视为分析文化意识转变、感知模式、文化规范等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戏剧导演凯蒂·米切尔(Katie Mitchell)建议,戏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人文学科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作用也类似:让人们认识到科学事实,从而相信其存在、理解问题以及决定如何应对。
 
  环境人文学的丰富实践与未来方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到环境人文学这一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哈佛大学的劳伦斯·比尔(Lawrence Buell)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一系列书籍引发了文学研究的生态批判运动。埃夫隆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艾莉森·卡鲁斯(Allison Carruth)成立了环境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跨学科中心,立足于科学现实,发挥想象力进行应用研究并开发项目,制作符合媒体环境的故事与讲述方式。
 
  俄勒冈大学英语和环境研究教授斯蒂芬妮·勒梅纳热(Stephanie LeMenager)在其专著《活油:美国世纪的石油文化》(Living Oil: Petroleum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中探索了各种文化形式中呈现的石油工业,包括诗歌、纪录片、小说、摄影等,揭示了气候问题的根本原因。勒梅纳热认为,人文学科的背景令她得以拥有另一个解读全球环境问题的视角。她说:“科学为我提供了寻求与验证知识的方法,人文学科则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更为谦卑、对人类的未来更为乐观。”
 
  也有学者提出,人文学科本身也存在局限,当人文学科与环境问题相结合时,“环境”与“人文学科”的局限与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是现在环境人文学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未来,环境人文学的“跨学科”性质将不再局限于学术范围内的多学科合作,还将打破学术与非学术之间的壁垒。与“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新兴实践类似,这种超越学术领域的实践即为“公众人文科学”(Citizen Humanities)。环境人文学可以通过诸多活动与大众直接接触,包括科普活动、艺术文化宣传活动、公众科学活动等,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