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022年11月16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6日第25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闭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海外引发了持续而深入的讨论。海外学者在关注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同时,都希望通过党的二十大报告,来解读中国发展的奥秘,探寻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未来之路。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外国学者。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时代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刺激国内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一个政策重点是为老龄人口提供福利保障。一般来讲,人们只有在对退休金以及医疗健康更有安全感时,才更乐于消费。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高价值经济体而言,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与商品的自由流通同样重要。未来,中国与全世界都将具有更多经济联系。”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此,牛津大学全球史教授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表示,宏观经济转型并不简单,尤其是需要谨慎的计划和选择好时机。当下,全世界的能源、食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处于承压状态,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提倡节约并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的原因。

  外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追求单纯的经济目标,而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John Ros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它的目标显然不限于单纯的经济目标,还包括确保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而这些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带一路联结中国与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米特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联结了中国与世界,并在全球发展的重要领域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具有领先技术,并可以将绿色科技提供给全球南方经济体。

  弗兰科潘表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变局既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转型,也包括中国与世界互动方式的转变。当然,这种互动不仅是同“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互动,也包括同更多国家的互动。显而易见,全球化的过程是互利共赢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全球化正在面临重要挑战。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前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该倡议为世界带来了发展机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智慧

  罗思义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杰出典范。

  谈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米特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挑战的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让世界各国放下在其他事务上的分歧,从而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所有国家应共同朝着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不懈努力。中国将在推进共同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弗兰科潘表示,“合作需要互相信任,需要相互倾听和互学互鉴。希望我们拥有共享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比利时智库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认为,人们正面临以“慢球化”(Slowbalisation)和“分化”为主导的碎片化模式的挑战。地缘政治、民粹主义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在“慢球化”这一种新的世界贸易模式中,全球经济通过贸易、金融等继续融合,但速度明显放慢。相较而言,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慢球化”的影响。

  外国学者也关注到了企业与全球化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德国基尔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霍尔格·高格(Holger G?觟rg)表示,企业是全球化的发动机,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可以决定是否投入全球化浪潮。全球化需要规则,而执行和管理这些规则需要引领者。好的引领者将执行并恪守规则,并得到所有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参与者的信任。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尔夫·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贸易政策是全球化的基础政策,引领者分担部分国家全球化的负担,有助于扩大准备和愿意参与开放市场的国家的数量。全球化使开放的小经济体比内向型的大经济体受益更多。中国是一个特例,中国相对开放且具有庞大市场。

  英国伦敦大学城市学院贝叶斯商学院荣休教授克里斯·罗利(Chris Rowley)认为,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社会、个人、信息等方面。全球化也离不开社会态度的转变,即从此前注重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向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以适应全球不确定性以及环境风险。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中国持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这意味着创新、提高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增强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米特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封闭的经济体绝不会是高价值经济体。劳动力和资本的开放对于打造强有力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涉及创新科技发展的领域。现代化既需要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也离不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畅通和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