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2023年07月24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4日第2697期 作者:[北马其顿]日达斯·达斯卡洛斯基(Zhidas Daskalovski)/文 白乐/译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思想和观念决定着一国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科学施策和民主治理,从而促成国家进步。此外,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的专业素质、执政知识和治理经验对于一国的内政外交也至关重要。在民主制度环境之下,只有杰出的、足以胜任的国家领导人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支持。多个国际调查显示,中国人民对习近平主席领航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现状及其制定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规划表示高度满意。可以说,新时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极大稳定得益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所具备的非凡领导力和中国共产党长期积累的卓越的执政能力,这使得中国内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到了高度一致。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如今的中国在聚焦于国内发展的同时转向着眼于造福全球,为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富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石和全球化的主要引擎,并助力重塑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大动脉”,为支撑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交朋友,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些伙伴国家均是中国国内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忠实支持者,个别国家的别有用心无法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今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正随着其国际声誉的不断积累而与日俱增。

  参与全球发展事业 解决全球发展困境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这一倡议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真正的实惠。今天,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余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约占全球70%以上人口,占全球50%以上GDP。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专注于与沿线国家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赢,签订了涵盖服务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帮助建设利于当地民生发展的经济特区。十年的建设硕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满足发展中国家长期需求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的理念和原则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愿景和目标高度契合。2022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表示,作为全球发展倡议的发起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加强战略对接,同“之友小组”国家一道,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七大举措。全球发展倡议标志着中国对全球发展进程作出的一大贡献,提供了一个中国参与全球发展事业的规范框架。

  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进展严重受阻,关键指标无法如期完成,许多相互叠加和交织的危机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人类发展指数出现30年来首次下降,全球数亿人仍在贫困和饥饿的深渊里挣扎,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发展进程的余波还未消散。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提出的有关全球减贫、发展融资、粮食安全、清洁能源领域的行动计划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为各国携手消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

  “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均在全球发展事业出现危机时应运而生。同为开放、包容性的发展合作平台,二者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虽然两者各有侧重,合作方向也不尽相同,但都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解决当今全球发展面临的困境问题。因此,不少学者将全球发展倡议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与拓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推出不意味着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取代或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入有所减少。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应被视为两条并行的轨道。

  相对于全球发展倡议以发展为导向,“一带一路”倡议更偏重于以经济增长为导向。“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基础设施“硬联通”、经济走廊建设等硬件条件提升,而全球发展倡议则更专注于软实力、民生问题、知识转移及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更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相比之下,全球发展倡议更多地面向公共机构,为其提供赠款和发展援助。“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伙伴国家签订谅解备忘录实现双边和区域合作,但全球发展倡议更多地涉及多边合作,以促进与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多样化伙伴关系和包容性合作网络。

  消弭国际冲突根源 完善全球安全治理

  2022年4月,面对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现实,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这种构建一个更安全世界的努力不仅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凝聚了国际社会向往和平的普遍愿望。为推动该倡议落地,中国正式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全面阐述了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列出了20项重点合作方向,明确了合作平台和机制。

  全球安全倡议肯定了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推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以及反对霸权行动中的积极角色。在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方面,该倡议鼓励当事国通过坦诚对话沟通化解分歧。除了涉及应对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全球安全倡议也主张围绕应对反恐、网络、生物、新兴科技等领域挑战,搭建更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共同提升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该倡议也支持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中东安全论坛、北京香山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以及其他国际性交流对话平台为深化安全领域交流合作继续作出积极贡献。为深化信息安全领域国际合作,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持续推进落实《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和《“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共同应对各类网络威胁,构建开放包容、公平合理、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除了在理论层面提出倡议以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用切实的行动向世界述说着中国的和平愿景。2023年3月,中国促成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破冰”,实现了多年未有的和平谈判,两个地区大国达成协议,重建外交关系并向对方重新开放大使馆。

  对于备受世界关注的乌克兰危机,中国坚持劝和促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世界被认为变得更加分裂。今年,在俄乌冲突满一周年之际,中国发表了一份关于倡导结束俄乌冲突的“和平计划”。相比将俄乌冲突视作全球性的威胁,中国及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把自己定位为中立的旁观者或仲裁者,尽可能地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保持客观性。

  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国际秩序

  如今,中国代替西方国家成为贫穷国家的发展援助者、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实际上,贫穷国家现在有了从美国霸权控制中“退出”的充分选择。美国和欧洲国家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视中国和俄罗斯是这一秩序的挑战者。为此,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频频向全球南方国家示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碍中国、俄罗斯提出的一些国际倡议、发起的外交行动并延缓其国内经济和技术发展。一些西方政治精英有意制造有关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威胁论”,将这一理念抹黑为中国在全球“一家独大”的工具手段,这无疑构成了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一些西方政客也试图根据自己的意愿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许多其他全球性机构的改革。

  相反,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在中国看来,这一信念是创立联合国的初衷,也是多边主义和国际法的核心要义。中国选择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霸凌行径。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在2023年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远高于对美国的好感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6亿人口中尤其如此。许多受访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自由秩序”正在消亡。即使在欧美国家,只有9%的美国受访者、7%的欧盟国家受访者和4%的英国受访者认为,美国能够在10年后继续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在欧美以外的受访国家中,约61%的俄罗斯人、61%的中国人、51%的土耳其人和48%的印度人认为,未来的国际秩序要么由多极化决定,要么由中国或其他非西方国家主导。

  如今,西方世界以五大支柱——制度、金融、军事、技术创新、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霸权正摇摇欲坠。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这将意味着西方主导下单一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终结,以及交叉式多元共存型国际秩序和新全球主义的出现,也意味着各大全球权力中心需要比以往更为尊重彼此的国家主权并保持独立界限。

  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并反对文化霸权,本应成为国际关系运作方式的基本准则。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世界各国共享的国际体系强加某种特定的文化规范,或坚持某种文明模式的优越性及主导性,显然违背实现国际体系演进的应有规律。遗憾的是,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许多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共存的世界,人们对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毒品、枪支管制、死刑、堕胎等问题的理解仍然有着重大分歧,更毋庸说对于国际体系、大国博弈、世界秩序等意识形态议题的见解。

  数年后,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的终结将对世界政治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美国和欧洲需要反思这一问题以适应全球政治的新现实。我们可以预测,国际力量对比及影响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很可能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与走向直接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可以说,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变化的风口浪尖,时代旋律的走向牵人心弦。

  (作者系北马其顿奥赫里德大学安全学院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