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媒介进化
2022年09月22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2日总第2497期 作者:喻国明 杨雅

  有学者曾经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当下全新的世界格局:“这是一个VUCA的世界。”这里的VUCA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如同新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在全方位地重构社会生活,由此带来的社会重组与赋权,传播领域的种种“新常态”,给所有的机构和人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元宇宙是数字文明的一种全新表达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元宇宙”横空出世。2022年伊始,在元宇宙概念下被刷屏的最热的新闻便是微软对于动视暴雪的收购。资本从来都是用真金白银说话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表面上,是全球科技巨头加大了对游戏的投入;更深层次上,是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一种全新的数字文明正在加速形成。

  元宇宙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元宇宙不是一项技术、不是一个产品、不是一个场景甚至也不是所有技术的集合体,元宇宙其实是一种数字革命以来所发展起来的全部技术与社会现实融合发展的全新的文明形态——如同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样,数字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阶段。它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更具自由度、更高灵活性、更多体验性、更强功效性的超现实世界之中。说到底,元宇宙就是互联网发展全要素的集合体,它将一系列断裂的、分隔的社会要素、市场要素通过技术平台重新整合成一整套有序运行的规则范式和组织体系,为未来媒体提供聚合性承载空间,也为社会发展构建一系列新的发展向度。

  媒介格局的演进是在技术、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也将在多种传播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重塑媒介生态,研究范式的转型是数字文明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变迁的着眼点。5G技术将“物”纳入传播系统,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介形态的基本认知,为“新范式”的出现与“旧范式”的转型创造了机遇,也为媒介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5G技术还将一种“新的尺度”引入传播活动之中,为媒介创新传播实践、价值判断以及思维模式设立了基本规则和研究范式,为媒介格局发展与范式转型确立了相对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未来传播的数字化“在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的转型

  对传媒业而言,数字文明的崛起既是一种进化,也是一场革命,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来说,则是增加了在另外一个空间中行动的可能性。AR、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从不同的维度重塑人类与世界的相处模式和交流经验。个体在多维的时空层级中所交流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各种主动或者被动产生的“感官数据”。因此,人的数字化在场以及行为的数据化,是数字文明时代非常重要的特征。

  5G技术不仅可以将当下空间中的信息编码传输,还可以赋予另外一个时空“共同在场”的功能。如果说文字的诞生是媒介技术对感官系统的第一次分割,让视觉系统脱离了感官的整体性,那么智能媒体的发展让分离的媒介重新聚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的电子器官。遥远的主体可以通过数据的远距离、高速率的传输,转换为终端层面的“身体在场”。

  互联网平台“关系传播”的特质日益彰显,媒介信息的传播路径越来越依赖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数字文明时代的传播学研究,亟待从“功能主义”向“人文关怀”的研究范式转变。

  高维传播模式下新型生态交互入口:研究范式瞬时化、全息化

  网络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的改变,直接带来的是信息传播出现平台级的“新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个人移动媒体的各大入口,数字文明时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这个基本规律和逻辑,形成交互的新生态入口。特别是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VR等技术的共同作用,将从网络到终端再到服务,改变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手机媒体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相互割离的现有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与入口的交互方式则会产生颠覆性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使得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体感交互都会成为“新入口”形成的机会,人的感官与思维成为各种“传感器”全息投射的对象。

  数字文明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疾化、场景更加碎片化。在瞬时性、同步性、多通道大众传播等领域,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样式得到丰富,传播效果研究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深度和精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已有代表性成果中,提出“瞬时效果—中期效果—长期效果”的研究框架转向,更加适宜对于传播效果进行多层面多阶段的统合分析。因此,受众的瞬时传播效果和反馈状态、瞬时信息加工机制,以及随着媒介技术和内容呈现而“流动”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都是转型时期研究受众传播效果需要观照的问题。

  数据算法成为传播新动能

  数字技术的进步将普通民众置于一个不断被赋能和赋权的社会进程中。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应用,使得传媒业态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变革,受众不再是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由“受”变成了“用”和“传”的角色,由“众”变成了“户”,由被动的解码者转变为集解码与编码于一身的用户,开始主动参与传播过程。

  信息社会化使得技术民主趋势加快,普通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激活和彰显。算法根据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推送信息,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这就打破了媒体对传播主导权的垄断。话语形态作为不同主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动态系统,随着多元主体的加入、社会话语组织模式改变,也带来社会整体话语生态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测量模式以及调查方法更加难以统合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亟须引入计算科学、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建模等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微粒化、分布式虚拟空间的结构特征和话语表达,将为网络空间治理和社会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