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2023年04月06日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6日总第2625期 作者:马凓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当数字交往成为文明交流的新形态,如何重新激活中华文明的活力与影响力?掌握数字视觉传播权力变得尤为关键。视觉即话语,我们要突破西方文化主导的视觉影像世界,用中华文明精神提升数字视觉产品的文化渗透力,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媒介迭代:中华文明与数字视觉技术的交融创新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数字视觉技术与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数字视觉传播网络:中华文明的媒介内容生产

  数字媒介时代的视觉传播超越了文本,让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视听一体化,让中华文明丰富的精神内涵融入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华文明数字视觉传播网络将是一个以视觉传播为核心手段,由数字媒介、数字媒体、数字内容构成的全球化、网状化传播网络。VR、5G、AR、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媒介成为赋能中华文明创新性传播的新动能;越来越多的UGC、PUGC、AIGC创作者成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关键节点;围绕“中华文明”的数字内容产品,充盈着万物互联的网络空间。

  中华文明的数字媒介内容生产,就是要将中华文明精髓凝练成世界可接受的数字视觉文化产品并有效传播。在数字视觉化建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共情叙事,强化人类共通情感元素对共情效果的渲染。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目的就是在共情传播中达成意义的共享和关系的建构。共情强调双向过程,传者在视觉编码时要考虑受者感受,受者在解码时也要能从视觉信息中理解传者的思想。为此,我们在创作数字视觉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换位思考,聚焦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炼人类共通情感元素,让媒介内容既承载我国传统,又符合世界眼光。

  二是利用多模态话语生产,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化呈现。自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取得重大进展,现迫切需要通过数字视觉手段将中华文明起源脉络、内涵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传播给国际社会。在话语建构过程中,要研究分析海外用户思维模式,多用视觉化元素,将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文字模态相互配合,把抽象、晦涩的价值精神转化为直观、生动、形象化的视听语言符号。同时,透过隐喻机制表征,实现多模态话语链接。隐喻强调在具体而熟悉的源域与抽象而陌生的目标域间建立映射关系。对于世界友人而言,为了达成对中华文明这一目标域的理解,需要寻找并建立具体而熟悉的“源域”,也就是符合世界人民认知体系的认知域主体,将抽象的中华文明故事化、生动化、全球可理解化。

  三是将互动性和社交性看成重要的数字视听元素,加深对符号所传达意义的理解。善于应用数字交互传播装置和创新技术手段,将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用互动形式加以传达。同时,利用大数据精准传播,调动互联网社交基因,通过“凝视”产生沉浸感的“接触”,进而引发国际受众自感官层面到心理层面对中华文明视觉表达内容的认知乃至认可。

  视觉赋权:多层次文明对话的新型交往形态

  数字视觉传播的意义产生于数字影像与受众的互动。视觉作为话语起到了隐喻性赋权的作用,从信息场到信息生态圈再到文明生态系统,正在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文明交往形态——多层次文明对话。在这场以数字视觉传播为核心媒介的世界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节点式、普遍直接的交往关系,拓宽了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媒介化平台。中华文明只有迎合数字化交往形式,才能实现全球性流动,促成文明生生不息。这种基于数字交往的多层次文明对话也具有三大重要特征。

  一是现实与虚拟交融的空间。现实空间是强关系的,可以看作同质性强的节点间建立的以情感维系、资源共享为依托的关系状态。比如,我们依靠“一带一路”与上百个国家建立起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强社会化网络体系。虚拟空间的数字文明交往,则理解为异质性较强的节点间并不紧密的弱关系状态。任何传播的数字视觉影像都是一种可转化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关系。我们利用信息传递的弱关系和社会情绪,建构适合海外受众的话语体系,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也就是说,新型交往形态是言行合一、强弱关系融合的交往形态。

  二是多元主体的交往。中华文明传播已由中心辐射向圈层化离散转变,需要重视广泛渗透的社会化网络传播模式。也就是要尊重数字技术传播逻辑,建立以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世界民众共同参与的网状化传播格局。在交往中,需要多元主体传播能力共建,尤其要重视“民间节点”影响力的培育,用最真实的民间叙事和影像记录,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是多层次文明的交流。不同文明主体基于数字视觉影像吸引而展开的文明交流,不仅仅是观看行为,而是带着所属的“文化基因”进入数字媒介场域进行心灵沟通,促成文化交融,实现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

  总之,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的过程是注意力到影响力的动态转化过程。其一是靠数字视觉竞争,吸引全球注意力关注中华文明;其二是将转瞬即逝的注意力弱关系转化成固定的影响力强关系,建立起可沟通对话的数字平台,实现多层次文明对话。在数字化新型交往形态中,依托数字视觉传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可持续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政治传播视域中台湾青年中国认同及其策略研究”(19YJCGAT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