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传统是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
2023年08月17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7日第2715期 作者:刘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新闻事业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孕育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延安新闻传统是新时代新闻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守住压舱石:党管媒体理念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定盘星”,党管媒体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事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党管媒体理念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制胜法宝,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准则。

  早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党的早期领导人便开始探索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实践。党管媒体萌芽于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即“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无论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

  党管媒体理念的真正确立,则是在延安时期。这一时期,党管媒体理念完成了从思想指引转向制度规约的探索过程,主要是通过《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实现的。其间,中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党管媒体”的核心问题:一是重新梳理党与党报的关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党报)要百分之百地领会并服从党中央的政治意图”,“一切要依照党的意志办事”的指示精神,完成了党报的系统化改造,使其从“不完全党报”质变为“完全党报”;二是确立了党报“四性一统”重要原则以及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三是建立以新闻宣传请示和报告制度、党报审查制度为主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党在延安时期的党管媒体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成果。通过党管媒体理念的确立,强化党报的“耳目喉舌”功能,大大增强了党全面把控新闻舆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新闻传播事业的“革命武器”作用。

  面对各种媒体的快速迭代和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冲击所带来的新问题。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仍然是新闻舆论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将政治导向摆在首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管媒体的外延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扩大,新的媒介形态、新的舆论阵地都已纳入党管媒体的范畴。尤其是在新兴媒体领域,新闻信息的生产主体更加多元化、生产内容更加多样化、分发渠道更加立体化,带来了网络舆情的酝酿周期缩短,潜在风险增加,有效引导难度加大的问题。因此,适时将党管媒体理论延展至“党管互联网” “党管数据”,是确保各级各类媒体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决不能容许出现“特殊成员”和“舆论飞地”。

  找准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作为“各项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舆论工作也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观贯穿其中,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新闻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具有着鲜明的“延安红色基因”,是对延安新闻传统中的群众办报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阐述。延安时期积累了诸多群众办报的具体经验。一是办报主体向群众拓展,通过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方式将人民群众变成可以依靠的办报主体;二是报道对象向群众拓展,一大批工农形象登上党报党刊,成为被报道的对象;三是报道内容向群众拓展,刊登了大量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信息;四是报道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为标准,来自群众的语言、文艺作品等丰富了报道内容。这些举措,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找到了落脚点,也使得群众将党报党刊称赞为“咱们自己的报纸”,真正架起了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观,内涵式发展了延安时期的群众办报理论。要建设好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就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观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去。一是要将人民群众视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延安时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新闻采访作风,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采写出带泥土气息、有生活温度的“讴歌人民”新闻作品。同时,新闻报道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其新闻作品促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要深刻认识到办好新闻事业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依靠人民群众繁荣新闻传播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三是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用群众喜爱的话语形式,讲述群众的生活故事,表达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使新闻作品真正深入群众,为群众所喜爱。

  掌握主动权: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实践

  如何在复杂的舆论斗争环境中掌握主动权,树立好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因时制宜地运用多种讲故事的方法策略,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中国革命的真情实况向世界传递。首先是在“谁来宣传”的问题上,采用了“自设窗口”和“借口说话”相结合的策略。先后成立了延安交际处、长江局国际宣传组、南方局对外宣传组等外宣机构,负责在国内外创办外宣期刊和外宣平台。同时,邀请众多外国记者前往延安采访报道,以“借口说话”的方式拓展了对外报道的渠道。其次是在“宣传什么”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保证自编内容的真实可信,也从不干涉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报道的内容选择上,既有领导层的新闻动态、重要言论,也敢于让广大群众成为新闻主体。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以诚相待的自信与大气,让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更具说服力。最后是在“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上,不仅彻底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和政治污蔑,还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使西方记者看到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作出了对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中国,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的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特色新闻事业不仅要解决好自身发展的问题,也要致力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认同,构筑最大“同心圆”。要在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道路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借鉴党在延安时期堪称典范的成功经验。既要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运用好多种媒体平台,主动在国际舆论场亮明观点,向国际社会展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也要注重“借口说话”的传播技巧,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邀请外国媒体朋友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以“见证者”身份参与中国报道,以双向互动的新传播方式促进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构。既要关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新闻,也要引导新闻媒体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基层故事,讲好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故事,塑造全面立体、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

  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建设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延安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从延安新闻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要与时俱进地做好创新性发展。在不断守正与创新中,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