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算法推荐的“方向盘”
2023年12月21日 1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1日第2799期 作者:林紫晓

  互联网平台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场域之一。它运用强大的数据采集、计算能力,承担起网络信息的分发与传播功能,依靠算法模型筛选出符合用户兴趣与偏好的信息,进而精准推送给用户。这种算法推荐服务,既有利于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传播,也会导致用户的“信息茧房效应”和意见极化,并对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构成一定挑战。

  何谓“信息茧房效应”?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也就是说,用户通常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长期下来就像被困在茧里,与外界其他信息隔绝。

  在互联网时代,为争夺用户和流量,有些媒体和算法推荐服务只主动推送用户喜欢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获取信息的广度就被严重限制。同时,算法根据用户偶尔的浏览或点击作为兴趣判断,持续推送相关内容,也可能导致用户兴趣固化,陷入“信息茧房”。随着算法中的“用户画像”越来越精准,算法生产传播的内容与受众的匹配度越来越高,其他内容很容易被排除在受众接受范围之外。

  影响社会舆论导向 

  “信息茧房效应”不仅对个人是一种限制,也会导致整个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关注喜欢的人、加入感兴趣的网络社群。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助推下,人们能够轻易获得相同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凯斯·桑斯坦在定义“信息茧房”时提及了“回音室”,“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获得各种观点,甚至是成百上千、上百万人的共同协作,风险和承诺都源自于此。每一天,具有相似想法的人都能并且把自己归入他们设计的回音室,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人们获取的信息都是通过“回音室”反射回来的自己的声音。

  这种“回音室效应”加剧了群体内部的观点极化,反复讨论使观点趋向越来越极端。根据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旦用户认为某种价值取向受到广泛欢迎,那么与之相符的声音就会高涨,与之对立的声音则会陷入沉默。算法推荐容易使用户产生“很多人都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印象,导致网络舆论场失真。如果有大量受众有观念极化问题,凝聚社会共识的潜在阻力将会加大,各种思想观念多样杂陈的情形将日趋严重。

  算法推荐服务不仅影响个体和群体的信息获取和意见形成,也影响社会舆论的公正和公开,导致网络舆论引导面临困境。算法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来推荐内容,强调的是用户偏好而不是新闻价值,助长了虚假信息的生存环境。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虚假信息通常更具有吸引力和争议性,容易引起用户的点击和分享。

  算法推荐也容易被滥用于操纵舆论,可能消解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权。某些政治势力、商业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算法推荐推动他们的议程,可以通过定制化的内容和信息推送影响公众的看法,甚至实施政治操纵。这对主流网络舆论引导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构成威胁,可能导致操纵信息传播的行为,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和公共利益。

  此外,算法推荐的运作机制通常是“黑箱式”的,缺乏透明度。用户难以理解为什么会看到某些信息,无法追踪推荐背后的逻辑和算法,难以了解自己的信息获取过程。透明度不足可能导致用户对信息来源的怀疑,也降低了主流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算法推荐为何难以监管?主要由于其涉及的技术复杂,运行机制不透明,难以进行有效的审查和评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往往不愿公开算法的设计原理、数据来源、模型构建、结果验证等信息,使得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难以了解和掌握算法的真实运行情况,也难以发现和纠正算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强化算法推荐中的媒体主导地位 

  对于舆论引导来说,算法推荐是把“双刃剑”。因此,研究者张涛甫提出:“应充分利用算法技术优势,大范围、精准化把握受众需求,特别是要准确洞察用户的价值偏好,有的放矢做好精准传播,从而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抵达。”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主流媒体在算法推荐中的主导地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流媒体要加强新媒体表达能力建设,设立专门机构研发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算法模型,加强对算法的监督,防止过度商业化倾向。要加大正面信息产出力度,丰富优质能量内容库,满足算法推荐需求。创新正面宣传形式,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和覆盖面,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第二,完善算法管理法规体系,明确主体责任和行为规范。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加强对算法开发、应用、监督的全过程管理,防止算法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实施效果,对于未能尽到主体责任的平台及时问责、督促整改,保障公平交易和消费者知情权。

  第三,创新算法监管方式,实现动态监测和快速响应。利用“埋点”技术,实现内容传播全过程跟踪,辅以人工审核提高监测精准度。建立舆论应急处置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快速干预,稳定和引导舆论。优化举报奖励和处理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第四,破除“信息茧房”,提升算法引导效果。算法平台应设置多样化的推荐功能,引导用户接触更广范围的内容,提高信息接受开放性。在首页或关键页面适当推送不同看法的信息,照顾用户知识结构多样性。建立用户标签体系,区分用户类型,避免标签化思维。完善算法责任机制,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推荐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五,提升公众识别算法的能力,激发社会监督力量。加强算法知识普及教育,使公众明了算法运作机制。引导公众培养多元信息需求,提高识别信息真伪能力。同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和监督算法推荐服务的运行和发展,及时举报或投诉算法推荐服务存在的问题或不良影响,并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反馈或提出建议,共同维护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秩序。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内参部编辑一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