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濒临解散的戏班和流浪赋闲多年的梆剧艺人,重新获得舞台演出的机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社会功能,服务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戏曲改革工作便成了重中之重。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戏曲艺人在娱乐与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负有重大责任,应在政治、文化及业务上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随着《指示》精神的全面推行,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宗旨的“三改”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豫剧“三改”为戏改提供宝贵经验
豫剧的改革始于冀鲁豫边区的高调改革,其成功的经验直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戏改的借鉴,使豫剧的“三改”在最初阶段就能够站在较高的历史平台。“三改”伊始,河南省各文化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戏曲改革机构,并委派戏改干部深入各戏班开展工作。以“轮训”的形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对艺人进行教育,提高她(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充分认识戏曲工作的重要性及从事戏曲演唱的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改人”的目的。与此同时,新文艺工作者的加入改变了豫剧队伍的人员构成,为豫剧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随着文艺新思想的传播,戏剧新理论、科学发声法的借鉴和应用及戏曲导演制的确立,掀起了艺人学政治、学文化、学业务的高潮,豫剧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豫剧戏班“改制”是以废除旧戏班中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为切入点,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型师徒关系;革除不合理的包银制,实行按劳取酬分账制的经济分配制度;取消雇佣关系的班主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艺人工会组织,将私有性质的旧戏班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共和班”,成为适应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型戏曲表演团体。新式剧团吸引艺人纷纷加入,表演团体迅速增加,1952年河南省豫剧表演团体比1949年增加了三倍。国营豫剧团的改制成果主要体现在1952年河南省歌剧团的成立,这个旨在河南地方戏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而实为演唱豫剧的歌剧团,集中了河南第一个省级豫剧团——大众剧团(原娃娃剧团)和全省13个地、市级文工团的优秀演员,于1954年又将另一个省级豫剧团——人民剧团并入,其创作实力和演唱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1956年3月4日,河南省豫剧院成立,宣告河南省级豫剧团体改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制工作暂告一段落。剧院由私营“香玉剧社”与河南省歌剧院合并组成,常香玉任代理院长,下设一、二、三团和艺术室,并且拥有河南第一个具有现代规模的剧场——人民剧院,自此豫剧演唱艺术进入都市现代场院时期。河南省豫剧院集中了豫剧界最优秀的表演和创作力量,缔造了新中国豫剧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戏改好。《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以《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净化戏曲舞台、提高思想艺术水平为宗旨,豫剧改戏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着。在结合形势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豫剧新剧目的同时,河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专门出版《河南戏曲丛刊》,为全省戏曲表演团体推荐优秀剧目,并对改戏出现的“乱禁乱改”现象及时纠偏,采用“以改代禁”的办法,加强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上演剧目的政治思想和艺术水准均有显著的提高,所有这些均对豫剧演唱艺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人民剧团演唱的《白蛇传》在郑州连演48天,场场爆满;歌剧团演唱的时装梆剧《新条件》《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开封工人剧团演唱的时装梆剧《小女婿》,洛阳五月剧社演唱的《闯王进京》,香玉剧社演唱的《花木兰》《拷红》等,均受到舆论界的高度赞扬和戏迷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改”使豫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质量的提高、社会影响的扩大,促成豫剧演唱艺术的广泛传播,其演出团体不仅迅速遍及河南全省,在省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省有职业豫剧团137个,而各地半职业和业余的豫剧剧团更是不胜枚举。甘肃、陕西、四川、西藏、湖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区都先后成立了豫剧团。与“三改”的成绩相对应,豫剧演员也在各类戏曲观摩会演中捷报频传。1952年9月7日至30日,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武汉举行。河南省代表团选派豫剧演员陈素真、王敬先、王秀兰、宋桂玲、张桂花、唐喜成、谢顺明等参加演出,获优秀节目奖3个,优秀演员奖5个。同年11月14日,全国戏曲观摩会演结束,常香玉以其精湛的演唱技艺喜获最高奖——荣誉奖,这是豫剧演员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大奖,是豫剧艺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豫剧由粗梆戏跃居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12月,常香玉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一道远赴奥地利,代表新中国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在回国途中,参加列宁格勒“演员之家”联欢晚会,并作精彩表演,分别演唱了《红娘》《花木兰》中的唱段,首次把豫剧演唱艺术远播到欧洲。
全面开拓现代戏探索之路
豫剧“三改”的成果直接体现在1956年12月18日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3个剧种、93个剧目、1116名演职员参会。演出豫剧剧目45个,其中包括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41个、新编古装戏1个、现代戏3个,西安、兰州等地的豫剧团应邀出席,并作了精彩的演出。此次观摩会演老中青齐聚一堂,各自表演了拿手剧目,特别可敬的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如李富启、李保田、周海水、燕长庚、贾锁、张子林等不顾年老体衰,为大会献上了精彩的演唱,尽情展示戏改的实绩,彰显豫剧演唱艺术的传统魅力。远在兰州、西安的著名豫剧艺术家许树云、曹子道、马双枝等也都千里迢迢来到郑州,演唱了经过整理加工的拿手剧目,充分展示了省外豫剧艺术改革的成就。会演结束,经大会评奖委员会评议,常香玉、陈素真获得演员最高奖——荣誉奖。豫剧演员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等33人获得演员一等奖;安金凤、侯秀真等41名豫剧演员获得二等奖;另有65名豫剧演员获得了三等奖。《穆桂英挂帅》《司马茅告状》《王金豆借粮》《滚鼓》《下陈州》5个豫剧剧目获得剧本一等奖;《麒麟烛》《推磨》等7个剧目获豫剧剧本二等奖;另有6个豫剧剧目获剧本三等奖。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的现代戏《刘胡兰》等8个豫剧剧目获得演出奖。
观摩演出期间,大会业务研究处以剧种、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角色、舞美等论题举行座谈会、报告会,就如何继承、发扬戏曲艺术传统以及艺术创作与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著名演员常香玉、陈素真分别作了有关唱腔和表演艺术经验总结报告。著名生行演员常年来、李耀卿、徐凤云、张子林,旦行名演员马双枝、阎立品、桑振君,净行名艺人李斯忠、渠永杰、王在岭,名武生谢顺明、名丑张洪盘等作了精彩的发言;豫剧演员的座谈和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此次会演,见证了豫剧专业团队的健全和强大,而演唱队伍更是人才济济、生机盎然。不仅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高调五大地域流派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根据个人嗓音条件、艺术喜好、融合各地域流派唱腔优长的演员个人风格日益突出。
会演的又一重要收获就是现代戏音乐唱腔方面的突破,豫剧院三团演出的现代戏《刘胡兰》在豫剧表现现实生活尤其是革命斗争题材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与此前三团演出的《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剧目相比,《刘胡兰》整体创作的难度更大。豫剧院艺术室和三团艺术家们在这一剧目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进一步拓宽豫剧现代戏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可喜可敬的探索与实验,其大胆突破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豫剧现代戏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刘胡兰》为标志,豫剧三团明确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初步确立了该团的演唱表演风格,开始了全面开拓豫剧现代戏艺术领域的艰难旅程。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新社会给戏曲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华戏曲大家庭中的一员,豫剧这一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欢迎的地方剧种也与时俱进地迈入了新的历史航程。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演唱水准迅速提高,从业队伍发展壮大,流布区域延伸扩展,使豫剧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大剧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豫剧演唱艺术”(2011FY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