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戏曲艺人职业化探微
2022年09月14日 10: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4日总第2491期 作者:王潞伟

  20世纪以来,随着北宋神庙“舞亭”类碑刻史料的陆续发掘与研究,学者们以此为重要依据判定的“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源头在农村”的观点影响广泛。如,王遐举《晋南万泉县宋初修舞亭的碑文》一文在充分肯定宋初乡村神庙舞亭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一切戏曲都起源于民间的观点”;黄竹三等在《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山西中南部三通戏剧碑刻考述》一文中通过对北宋“舞楼”类碑刻的考证,认为“艺术起源于民间,中国戏曲的源头在农村”。

  其实,关于戏曲起源于农村或城市的二元对立的提法有待商榷。因为,在中国古代,农村有神庙祭祀演剧,都市的神庙祭祀演剧也大量存在;都市有瓦舍勾栏里的商业性演出,农村神庙赛社也不乏商业性的雇佣专门的乐舞戏伎职业艺人的演出。因此,若严格追究戏曲起源于农村还是都市,似乎并非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乐舞戏伎艺人由于市场的需求已经走上了专门的职业化道路。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是宋代戏曲艺人商业性的雇工现象极其普遍。雇工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早在秦汉时期的“庸保杂作”即是各行业之雇工实证,历经魏晋唐宋,雇工现象则更为广泛地流行于各个行业部门,漆侠在《关于宋代雇工问题》一文中认为,“在宋代,不论是在农业生产中(包括植茶叶、果树叶等),还是在手工业生产中(包括盐业、榨糖业、丝织业、冶铁业等),也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有雇工的存在。雇工在宋代已经形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也无任何夸张之处”。(漆侠《关于宋代雇工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北宋出现的和雇制度(起源于和买交易活动)已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实践活动中(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和雇制度具有浓厚的商业交易性质。康瑞军在《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中考证,宋代和雇乐人的主要有歧路(人)、路岐(人)、杂攒、市人、行院、散乐、小鬟、赶趁人等类型。黄天骥、康保成在《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一文中认为,北宋“‘和雇’职业艺人成为一时风气”。

  二是北宋以来戏曲市场的兴盛。宋代以降,农村神庙演剧、城市勾栏也有演剧,宫廷宴飨、私宅府邸庆赏等,均有杂剧身影,这些都属于戏曲产业的市场需求而已。都市流行的纯商业性的瓦舍勾栏演剧,已多有讨论,兹不赘述。就乡村神庙赛社演剧活动而言,长子县紫云山三嵕庙北宋宣和四年(1122)《紫云山新建灵贶庙记》碑言“灵贶之庙,在在有之。或未庙者,请神行马。大兴供献,仪仗、法物,僭拟王者;百戏妓乐,所费不赀。官司莫之禁,习以为常”。(碑存于山西省长子县色头镇琚村北紫云山三嵕庙东碑亭,碑高122厘米,宽67厘米,侧宽16厘米,正书,笏首方趺。王潞伟《北宋上党神庙演出场所探微》收录全文,《戏剧》2015年第1期)从“百戏妓乐,所费不赀”可以看出在雇佣百戏妓乐艺人演出的事情上,花费的银两不是个小数目;又宋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二《史少中碑》记录了潞州上党地区的赛会,称“潞州上党一愚民,以财雄一方,率数村之民几千人迎西斋王,以赛秋社。因仪卫颇僭制度而获罪”(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2《史少中碑》,光绪癸卯海丰吴氏校琹),强调愚民“财雄一方”,在其率领的赛社礼仪活动中大大僭越官方礼制,因而获罪,可见此“愚民”当为此次赛社活动赞助了不少资金,其中当不乏对职业戏曲艺人的雇佣。就都市庙会赛社而言,成都大圣慈寺北宋熙宁元年(1068)《寿宁院记》碑文载“独成都大圣慈寺据阓阓之腹,商列贾次,茶炉药榜,棚占筵占,倡优杂戏之类,坌然其中。以游观之多,而知一方之乐也;以施予之多,而知民生之给也;以兴葺之多,而知太平之久也”。(龙显昭、蔡东洲等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书社2004年版)宋时钱塘祠山庙会,除了琳琅满目、精巧细致的供品外,其献艺队伍也很隆重:“最是府第及内官迎献马社,仪仗整肃,装束华丽……各以彩旗、鼓吹、妓乐、舞队等社……台阁巍峨,神鬼威勇,并呈于露台之上。自早至暮,观者纷纷。十一日,庙中有衙前乐,教乐所人员部领诸色乐部,诣殿作乐呈献”。(孟元老,《梦粱录》卷一,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这些都可以看出宋代乐舞戏曲演出市场潜力巨大。唐宋大变革后,平民地位逐步上升,贵族地位独尊的局面彻底打破,民众文化、民众艺术逐渐兴起。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并非民众一定是艺术生产者,大量的民众属于艺术的欣赏者、品味者,扩大了市场的需求。

  三是乐籍制度中轮值轮训制与和雇制度的结合,促使宫廷殿堂、瓦舍勾栏、神庙舞亭、私宅府邸等场所演出的乐舞戏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沟通。黎国韬认为,从史料看,宫廷教坊裁削下来的乐人,往往投身于民间勾栏瓦舍之中以谋生计,这也必然会将宫廷中高超的乐舞表演技艺带到民间。(黎国韬《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四是百戏伎乐艺人的职业化、专门化,促使其艺术水准大大提升,杂剧艺人名角大量出现。《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载“教坊减罢并温习: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等杂剧艺人肖像砖雕的出土,更加肯定了这些杂剧艺人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并被民众广泛追捧。(廖奔《北宋杂剧艺人肖像雕砖的发现》,《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康保成《新发现的四方北宋铭文杂剧砖雕考》,《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

  宋代戏曲市场的需求,促使戏曲艺人职业化,艺人职业化的专门训练促使了戏曲艺术水准的大幅提升,这应该是宋代戏曲生成的主要原因。

  (本文系2022年中宣部 “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山西戏剧文化遗产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