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主旋律话剧的时代变奏
2023年08月04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4日第2706期 作者:周司遥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复兴期,主旋律话剧在政策引导和审美论争中呈现出新的样态。时代催生了以话剧为代表的文艺领域的重大变革,主旋律话剧呈现出与以往话剧截然不同的面貌,映现出在新的时代进程中中国社会的新气象、新发展。
  时代镜像:弘扬主旋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旋律话剧多以忆往昔特殊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看今朝社会为主题。如《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丹心谱》《曙光》《西安事变》《陈毅市长》等,这些作品体现出“写真实”的创作理念重回话剧领域。
  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贯彻“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主旋律话剧也成为映射时代、洞悉改革的一面镜子。如表现工厂、农村改革的《血,总是热的》《红白喜事》《田野又是青纱帐》;描摹工人、农民、军人形象的《街上流行红裙子》《黑色的石头》《宋指导员的日记》《天边有群男子汉》等作品。此阶段的话剧作品强化了改革者排除万难、矢志不移的精神,也展现了新时期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改革浪潮中积极奉献、勇敢拼搏的品质。
  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的主旋律话剧在主题表达和艺术特征的呈现上更加多元化。党和国家为加强对主旋律戏剧的引导,还设立了“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来鼓励话剧创作、带动文艺发展。回顾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事迹的《李大钊》《虎踞钟山》,反映部队生活、知识分子命运的《甘巴拉》《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都市军号》《地质师》等,这些作品皆是历史和时代的镜像投射,折射出人们的社会处境和精神抉择。
  题域新变:提倡多样化
  新时期以来的军旅话剧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荆棘载途。这一时期的军旅话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着重突出英雄人物、缅怀革命先烈,如《陈毅出山》中气度非凡、雄才大略的陈毅,《曙光》中遭人陷害、据理力争的贺龙,《彭大将军》中刚正不阿、心怀天下的彭德怀;其次是以历史重大事件为改编来源,将战争、事变赋予诗意和情愫,戏剧文本与舞台表现呈现出将史诗性的历史真实与想象性的艺术真实相结合的特征,如再现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的《决战淮海》,重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高山下的花环》;最后,剧作家将宏大叙事转向私人叙事,以小见大,通过军队的日常生活、军人的琐碎小事来展现和平年代的军旅之路,为军旅话剧增添了一抹新色,如反映部队日常生活的《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描写军队离休干部思想的《“厄尔尼诺”报告》。相较20世纪红色话剧中的军旅话剧,此阶段的军旅话剧更加注重以现实主义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不仅呈现出崇高凝重的政治主题,真实地触摸到改革浪潮冲击下部队存在的新旧矛盾;还彰显出质朴赤诚的军人情怀,无论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还是平常生活中的尽忠职守、无私奉献,皆展现了不同时代军人拥军爱国、顽强拼搏的高尚品质。
  进入新时期,剧作家开始将世俗化、地域化的农村题材作为主旋律话剧的重要表现内容,特别是关东地区的话剧作品复刻了农村改革的发展进程。相较北京和上海的剧作家们创作的主旋律话剧所展现的较为都市化、现代化的题材内容,东北三省的剧作家所表现的是极具关东地域色彩、散发泥土气息的农村题材戏剧。《田野又是青纱帐》彰显的是东北青纱帐文化的深层次结构,揭示出一些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精神文化依然守旧的状况。《榆树屯风情》讲述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老一辈人仍沉浸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梦想中,而改革大潮却不断提醒他们商品经济社会将会给他们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以农村为题材的主旋律话剧,因着重凸显农村人、农村事、农村情而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将农民的生活进行描摹,着重表现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个体价值,以写实的方式揭示人物命运、彰显时代巨变。但由于其表现方式相对传统简单,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现代性,此时期优秀的农村题材主旋律话剧凤毛麟角。
  新时期的历史剧同样值得关注。1979年末,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献礼演出的137台节目中,话剧共有62台。以《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权与法》《中国,1949》等主旋律话剧为代表,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手法。新时期的历史剧,剧作家多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在过往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开掘富有新意和价值的社会内涵,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和谐统一。
  精神价值:赓续红色血脉
  新时期主旋律话剧作为中国红色话剧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孕育的新成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新时期主旋律话剧的创作方式和发展状态更具有主动性。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话剧以多元的题材类型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入到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城市、部队,展现了新时期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的时代风采,以艺术化的方式记录了党领导的伟大的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时代更替的社会变革,主旋律话剧作为洞察现实问题的窗口也在创作中予以呈现。在舞台语汇的革新上,导演和演员创新戏剧表现空间,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互动,以真实自然的表演刻画鲜活立体的“人”。新时期主旋律话剧成为社会变革的见证者、推动者,历史更迭亦成为主旋律话剧的创新来源。在观看主旋律话剧演出的过程中,受众被历史情节、人物思想等带入,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自然生发的价值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播与接受中实现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
  其次,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主旋律话剧仍保留了一部分新时期主旋律话剧的艺术底色,在传递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延拓了主流价值观。“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只要戏剧艺术家能够积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反映时代风貌、彰显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旋律话剧精品,便能够使戏剧舞台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