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间文艺的美育价值
2023年09月15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5日第2736期 作者:肖炜

  民间文艺是人民大众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审美形态,与生活本身具有二而为一的关系,是现实生活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传统文化中,民间文艺的体系化与可持续性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生命原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将民间文艺推向现实舞台,使其在与日常审美化过程结合中,充分展现出民间文艺的美育价值。

  具有三种美育形态

  新时代的民间文艺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仍饱含活力的民间文艺,二是在新时代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新民间文艺。综合观之,二者都具有人民性,都蕴藏着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美育价值。

  基于此,我们从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内容构成中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育形态,这些美育形态充分显现出新时代的人民性特色,也折射出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智慧。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民间文艺的美育价值,有必要对其美育形态作简要评述。

  一是较好保持传统品格的原生态民间文艺,它们具有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意识,可称之为新时代民间文艺“质朴、自然”的美育形态。原生态民间文艺虽然强调其原生态特性,但并不拘泥于原生态概念本身,只是强调这类民间文艺的传统品格较为深厚和典型。例如,徜徉在美丽、广阔大草原中,聆听蒙古长调,欣赏蓝天白云下相映生辉的碧绿草原及点缀其间的羊群,心中生发出无尽的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愉悦感。再如,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壮族山乡,每年三月三壮族、瑶族等聚集一地,以歌为媒,对歌、赛歌,歌颂自然美景、交流日常生活、吐露真实心声、享受山歌意趣,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歌圩传统”,令人沉醉在歌海之中,内在心灵因得到洗礼而变得明亮清新。

  二是具有传统个性且被赋予时代艺术品格的新生态民间文艺,它们具有回归传统、张扬时代的审美意识,可称之为新时代民间文艺“历史性与时尚性”融合的美育形态。新生态民间文艺既有鲜明的传统之根,也有显著的新时代特性。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源自生产小调种瓜调,经由当代艺术家的新创作,将地方风情与对歌传统、服饰艺术等综合起来,并进入现代音乐传播机制之中,使其具有了流行音乐的品质与新潮传播机制,审美意蕴更为鲜明。

  三是网络生态环境下借助民间集体创作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衍生态民间文艺,它们符合民间艺术的集体性特征,但其创作主体、传播主体和艺术形态都与传统民间文艺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新的生产机制、娱乐体验和审美个性,可称之为新时代民间文艺“娱乐性与网络化”的美育形态。衍生态民间文艺延续了传统民间文艺的集体性,但本质上则是由网络上的民间主体在虚拟空间中创作完成的新文艺。例如,在基于发达的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社会,人们共同参与创作和传播形成的新文艺作品《网络笑话》,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讲述网络民间生活,主题多样、修辞夸张、细节生动,图像符号充满想象力与艺术表现力,体现了虚拟空间中艺术呈现的图像化、视频化、互动性特征。

  综上所述,新时代民间文艺的三种美育形态,多姿多彩、各异其趣,都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原生态民间文艺的活态传承可以拓展人们亲近自然的生态美育价值。新生态民间文艺的融合发展可以激活人们回归历史而又创新艺术的人文美育价值。衍生态民间文艺适应虚拟社会的网络生活,可以在即时性娱乐体验中彰显技术与艺术深层互动的科技美育价值。

  美育路径多种多样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正在成为普遍推行的文化实践。民间文艺因其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与传统性特色,可以更为直接地与现实的人民性需求联系起来,尤其在丰富青少年的美育素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其一,民间文艺蕴含的地方性知识更容易被当地青少年学生理解和吸收;其二,民间文艺的跨学科性更适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美育素养。为了拓展新时代民间文化的美育路径,可以考虑将学校课程与短视频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最稳定有效的系统化教育无疑是学校的课程实践。民间文艺有着文化传统的自我延续优势,可以使同一个文化系统内的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这样,民间文艺进入学校课程就有了两个互动的主体结构:一是民间文艺传承人与青少年学生的地方性知识主体结构;二是学校课程的教师与青少年学生的现代性知识主体结构,这两个主体结构因为青少年学生而具有互动关系。地方性知识主体结构重行为实践,现代性知识主体结构重理论思辨。学校教育普遍属于理论思辨的现代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作为补充恰好可以将行为实践的个性知识融入其中,使得青少年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全面发展。

  短视频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民间文艺的最新传播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所依赖的传播过程一致,时效快、节奏紧、图像化是当代人接受艺术和其他信息的特征,民间文艺尤其需要这种传播方式。

  民间文艺的美育路径正因为要面向青少年的成长,所以基础性的路径必然是学校课程教育,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承人的实践指导课来丰富青少年学生对民间文艺的体验与感悟认识,以青少年学生的活动课来弥补知识性课程教师的纯理论教学,以民间文艺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将还原艺术的生活实践本身,将人的成长所需要的音乐、美术、技术、生活应用等多种审美元素都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数智时代,学校课程教学也开拓出了新的传播路径。短视频教学将课程的知识性与人的实践性结合起来,成为民间文艺美育的路径模型,即“学校课程+短视频传播”。这种路径超越了一般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知识化、实践化与传播的艺术化、生活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形式,从而民间文艺的美育过程就具有了双重属性:既是美育的一种新路径,也是美育的一种新形态。

  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基于历史实践的民间文艺兼具生活属性与艺术属性,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的表现形态已经有了重要变化。新时代民间文艺既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文艺的共性,也有全新的时代语境所赋予的民间文艺的个性。

  就文化传统而言,民间文艺美育承载着建构人的意义的使命。在传统文化的灵魂中,精神因素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民间文艺的产生、形成与演变中,我们可以感悟其独特的生活意义与生命意义,它不在乎物质的匮乏,不相信困境,不屈服外在因素的压迫,它为爱而歌舞,为梦想而拼搏,为美而创新世界。它让人们获得坚毅的力量,催化出仿佛从未经历世事的乐观与豁达、令人永远保持童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担负着建构人的存在意义的使命与责任。

  就现代生活而言,民间文艺美育历久弥新,正在参与共建美好未来生活的社会实践。科学主义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发达实用的科技力量在近300年的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现代生活的想象与建构,几乎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生活的物质基础与生活方式。新型的现代城市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强大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注入了幸福的内涵。技术与文化、工具与人文,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内在矛盾。民间文艺美育因其扎根生活且以坚韧的实践能力而不停前行,它从未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擅长应对生活的现实困境,唤醒人们前行的意志力并点亮理想之灯,以朴实、清新、乐观、健朗的卓越品质,为人类开创美好未来。

  民间文艺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它是人民大众历史实践的艺术结晶,也是新时代人民大众文化传承发展的形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人民性的本质属性。立足新时代的民间文艺,既是对人民性的弘扬,也是面向当代生活的丰富与发展。新时代的民间文艺,内涵更为广博,形式更为多样,社会价值也更为丰富。可以说,提升文化自信,正是民间文艺美育最有价值的社会功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22&ZD2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