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舞台化展演的时代特征
2023年10月20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0日第2755期 作者:卫才华 冯晶

  曲艺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统称,长期以来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乡村文化生活与国家话语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曲艺艺术呈现出跨媒介传承和传播的多元化态势,全国各地的曲艺汇演、曲艺大赛、文化艺术节、惠民演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表现出新时期曲艺舞台化展演的时代性、社会性与人民性特征。
  讴歌时代精神
  曲艺素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文艺宣传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曲艺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的作用也显著提升,推出一系列反映时代新气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精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艺应自觉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宣传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辉煌成就,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曲艺坚持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一方面,以“中国曲协”为组织机构,围绕国家政策、重大战略和重要会议精神,灵活运用“文艺+宣讲”的方式,艺术化地表达社会关切,构建独具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以“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为专业平台,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发挥对曲艺工作者的激励作用和对精品创作的示范引导效应,有力地发挥了曲艺在凝心聚力、鼓舞斗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内涵深刻的曲艺叙事体系。
  在曲艺舞台的演出书目和唱词中,曲艺表现出“为时代明德”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虚伪与朴实等对比强烈、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审美”价值选择。曲艺既继承了活泼生动的农村文化传统,又将宏大的国家政策和宣传话语,具体化、实践化、艺术化地深入农村,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曲艺的重要艺术形式。如山西省陵川县曲艺宣传队多年来坚持下乡宣传,将不忘初心、自立自强、文明道德、诚信友善等内容编排到演出曲目中,被相关部门先后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青年文明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22年被评为“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2023年获“晋城楷模”荣誉。曲艺舞台化表演面向基层社会,积极构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话语,繁荣文艺创作,弘扬民族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职责使命。曲艺需在与新时代、新生活的良性互动中给人以风尚教化和美育养成,继而推动曲艺艺术“出新书,走新路”,迈向新的“高峰”。
  展现传承新貌
  近年来,随着文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进,曲艺作为一种集现代消费市场与民族文化特色于一身的艺术样式登上展演舞台,成为各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旅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就文旅产业发展而言,曲艺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与场景感染力,唐宋时期的瓦舍勾栏刺激了市民文化的产生,也由此催生了民间曲艺的正式形成,可见曲艺本身便具有市场消费和旅游展演的性质。当前,民间艺术登上舞台成为适应现代文化消费市场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各地通过发挥曲艺在文艺展演、商务会展、民俗节庆等重大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曲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标识作用。地方性大剧院、小剧场都以景区展演或剧场驻场的方式将优秀曲艺融入地方旅游品牌形象的整体布局中,为当地旅游产业由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曲艺具有典型的活态特征,舞台化发展为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市场活力。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十多年来,曲艺坚守“说唱艺术”的本质,在“观演”中实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9年,文旅部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中提出要“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扶持曲艺开展驻场演出”,并鼓励在曲艺项目丰富、观众氛围浓厚的地方设立“非遗曲艺书场”,组织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曲艺类非遗项目的舞台搭建,既架构起全国曲艺艺术“走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平台,推动曲艺的活态传承与社会化发展,也在市场作用下形成曲艺文化品牌体系,实现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如“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共有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演,展演活动遍布武汉市39个景区、社区、学校、机关和企业,曲种交汇,特色多元,彰显出曲艺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在文旅产业多元发展和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时代背景中,曲艺舞台化发展既是传承、传播非遗的平台窗口,也是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式。曲艺需进一步激发舞台表现活力,形成“以交流促进创新,以展示带动传承”的新时代曲艺发展格局。
  扎根生活土壤
  当前曲艺的舞台化表现除话语的创新和形式的拓展外,还表现出一种回归民间的寻根意识。曲艺演出扎根生活土壤,在基层文化社会构建出以“乡情”“乡音”“乡俗”为基础的“社区曲艺圈”,彰显出鲜明的人民立场。
  曲艺是一种艺术化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化艺术,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蕴藏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是民众生活的艺术再现。在民间以各种庙会、节庆、仪礼等礼俗活动为核心的“社区小舞台”中,曲艺以丰富的方言俚语、地方曲调、民俗风物等元素与地方文化传统共生并存,将趣味盎然的生活故事融入艺术表演中,表达着老百姓独有的“生活美学”。例如山西太行山一带乡村有着丰富活泼的民俗传统,形成了庙会书、家书、口愿书、宣传书等类型多样的说书市场。在演出中,艺人以方言和方音为交流媒介,奔波于民俗庙会、街巷市井,用一把三弦、一架书鼓演绎质朴生动的民间故事,表达着纯粹、朴素的说唱热情和韧劲。曲艺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耳濡目染中传承和发展下来,并为当地群体所认可,成为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说唱鲜活、质朴、淳厚,既与社会时代、民俗生活密切相关,也凝聚着一方水土和一方民众特有的“文化情结”。这种曲艺艺术所传达的“文化相通”“艺术共情”,正是传承在民众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山东的“胡集书会”、河南的“马街书会”和山西的“沁州书会”“太行书会”皆为民间自发的曲艺演出交流活动。在这些民间曲艺表演中,艺人们操持鼓板,诉说悲欢离合、世态人生,为生计放声吟唱。他们秀口一吐,传唱粉墨春秋、金戈铁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悠悠鼓曲中,再现历史悲情和人间美好。曲艺的“心声”正是这种扎根土壤的生活韧性和艺术坚守。
  曲艺的舞台化不仅是当下曲艺的“新表达”,也是扎根生活,蕴含时代审美的“新文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曲艺舞台应“还艺于人”,演绎丰富生动的百姓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创作观念。
  总体而言,曲艺要上接时代话语的“天线”,下连社会需求的“地气”,中聚民俗民情的“人心”,发挥在“宣传教育”“文旅融合”“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时代作用,用理念创新作品、用精品奉献人民,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讲好新时代“曲艺故事”,实现曲艺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曲艺宣传七十年的国家话语与文艺实践研究”(22BSH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