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译本《论语导读》的创新意义与时代价值
2021年08月05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5日第2223期 作者:吕颖

  2020年11月4日,首部《论语导读》法译本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该书是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尼斯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所赠送的国礼,也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首部完整的欧洲启蒙时代的外文著作手稿。《论语导读》的译者为法国医生、哲学家、探险家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ois Bernier),该手稿仅两份存世,之前藏于法国阿瑟纳尔国家图书馆。现一份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份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译文形式各有侧重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由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恩理格(Christian Herdtrich)、殷铎泽(Prospero Intorcetta)、鲁日满(Franois de Rougemont)在之前百余年间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该书的面世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根据该版本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法兰西学院院士路易·库辛(Louis Cousin)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法国传教士西蒙·富歇(Simon Foucher)的《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在伦敦出版的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但遗憾的是,同年贝尼耶因中风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

  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原拉丁文题目《中国哲学家孔子》相比较,富歇的《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库辛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而贝尼耶的《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在贝尼耶的笔下,孔子成为一个代表理性和科学政治的符号与典范。从内容上看,《中国哲学家孔子》由导言、《大学》《中庸》《论语》三部分的拉丁文译本和一些附录组成。库辛的书准确说不是对拉丁文本的再译,而只是一个评述,用天主教的理论去阐释孔子学说和孔子其人。富歇的书则更加简短,全书只有29页,包括前言和《大学》《中庸》《论语》的一些节选翻译以及后记。英译本则是对富歇法译本的完全对译。而贝尼耶的法译本包括译者撰写的一份导言《告读者》以及《大学》《中庸》《论语》的法文全译稿,是这些转译作品中内容最完备、最翔实的一部。

  《论语导读》专注儒家思想本身

  译者对译著的命名可以反映出译者翻译的初衷。《中国哲学家孔子》是在华耶稣会士为礼仪之争中所采取的“适应政策”进行辩护之作。而作为哲学家的贝尼耶推崇古希腊伊壁鸠鲁(Epicurus)的原子学说,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一位唯物主义者。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脱节。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很不幸,我们的君主们在一种傲慢、蛮横、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下长大,这种方式非常普遍且非常有害。相反,具备这些道德的伟人们能够激发出他们的爱、温和、高尚、纯朴、仁慈和善行,而且不会使他们疏离他们与生俱来的威严与崇高。这些终有一天会为国家的利益和他们信徒的荣誉带来巨大的益处,而这些信徒也必然会被所有的人尊重、推崇和爱戴。”

  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而对《论语》的翻译,则基本是采用线性的方式。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叙述有时是从译者的角度,有时是从暗含的某个人物的角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复调的效果。他用中国先贤的格言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仁德治国、礼法治国、礼乐治国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贝尼耶在法译本中删减了拉丁文本中的大量注疏。《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因为耶稣会士们认为前者更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在翻译过程中,耶稣会士不仅保留了这些中国学者的注解,还补充了自己依据《书经》《诗经》等经籍而撰写的大量释义,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和谐统一,更加支持耶稣会士们所采取的“适应政策”。这两类注解分别用正体和斜体呈现,以示区别。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其目的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

  在17世纪以传教士为创作主体的汉学作品中,贝尼耶的这部译著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因为它从世俗的角度出发,首次将儒学与稳定国家政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2015年《论语导读》由费林出版社在巴黎首次刊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陶西格(Sylvie Taussig)为之撰写引言,并为译文添加了必要的注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Thierry Meynard)为之撰写评论,从而给世人更多了解这部译作的机会。2020年底,《论语导读》的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部译著经过三百年的流转,终于抵达了它最初想要探索和发现的国度。这部稀世之珍见证了中法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