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由清代学者衡塘退士(本名孙洙)精选的《唐诗三百首》风靡至今。20世纪20年代,美国诗人威特·宾纳与中国学者合作,花费近10年时间,翻译并出版了《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 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6),这是该诗集的第一部英文全译本,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堪称唐诗英译的经典之作。
传递诗作主旨
共同的文学主题有助于民心相通,关于战争题材的唐诗,更能激起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民众的共鸣。唐代边庭战事此起彼伏,戍边士卒和边地居民都深受战事影响。王昌龄在《塞上曲》中写到“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幅苍凉的边塞图景被如实传译:“Through the gate and back again, all along the road, //There is nothing anywhere but yellow reeds and grasses.”强调式句型“There is nothing...but”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传递出塞内塞外芦草枯黄,士卒心境凄寒的景象。出自其《塞下曲》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被译为“But antiquity now is a yellow dust, //confusing in the grasses its ruins and white bones.”展现了战场上尸骨遍野的惨状。一般现在时的使用说明时间上未曾间断,长期如此。这样的场景描述足以触动人们心弦,发人深省。
唐诗中返璞归真、素朴平淡的生存智慧折射出道禅文化因素,在这方面,王维的诗歌颇具代表性。这对逐渐出现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的西方社会来讲,是一股清新之风。宾纳对王维的诗情有独钟,十分赞赏其悠然闲逸的山水情怀和超拔脱俗的人生态度。“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是王维在五言律诗《归嵩山作》中描绘的一幅山野归隐图。“闭关”是诗眼,体现出其虚静平和的心境。译文中用“Close my door”描写关门的具体动作,“be at peace”点明淡定从容的主旨。
适度以西释中
宾纳翻译唐诗,旨在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并借他山之石丰富本土文学。他以达意为基本原则,选择英语中的常见词汇表达唐诗中的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李白在《清平调》中用“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来赞美杨贵妃的容貌。“群玉山头”被宾纳用作译本的书名,展现了他对该诗的赞赏,也给人以美好遐想。这一句被译为“Is either the tip of earth’s Jade Mountain // Or a moon-edged roof of paradise.”其中“Jade Mountain”突出了山的特点,暗含美人温润如玉之意。“瑶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寝宫,“paradise”在西方文化中指天堂、乐土,具有神秘缥缈之味。在翻译杜牧《秋夕》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句时,译者以“two stars parted by the River of Heaven”说明这是被银河分隔的两个星座。这种明示化的翻译在唐诗英译初期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了翻译的历史性和渐变性特点。
宾纳在翻译过程中,还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西方文化专有项比附中国文化专有项。他将李商隐的《嫦娥》译为“The Moon Goddess”即月亮女神。出自西方宗教体系的“Goddess”与“嫦娥”在孤高、清冷、神秘等内涵方面相似,该译文传递出了诗人所追求的高雅脱俗的境界。韩翃在《寒食》中这样勾画夜晚皇宫传烛的场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一词出自汉代,此处指皇帝的近臣。宾纳将其译为“The Great Lords”即勋爵或领主,以中世纪英国贵族等级比照古代中国官宦的爵位等级,以彰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翻译中的文化比附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随着接受主体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异化翻译和以音译为特征的“中国英语”会逐渐融入现代英语词汇。
再现诗画效果
诗画一体是唐诗的重要特色,宾纳也利用译文体现了诗中的意象。韩偓在七言绝句《已凉》中用“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来描摹华美的闺房陈设。该句被译为“Her jade-green alcove curtained with silk,// Her vermilion screen with its pattern of flowers.”碧阑、绣帘、屏风、折枝是并列的意象,但有所侧重,译者用“with”一词将其区分开来,突出挂着绣帘的碧阑以及画着折枝的屏风。“jade-green”对应“碧”,“vermilion”表示猩色,两种色彩隐喻青春时光和驿动之心。宾纳注重吸纳唐诗含蓄内敛、诗画相生的手法,他创作的“汉风诗”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在主题、修辞、思维等方面折射出唐诗风韵。
对偶、互文和叠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唐诗中较为常见。宾纳舍形求神,遵循英语语法加以变通。温庭筠的《利州南渡》中有“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一联,宾纳将其译为散句:“Down by the sand-bushes sea-gulls are circling, //Over the wide-lands flies an egret.” 读者视线因此得以从沙草、江田移向群鸥、白鹭,看到一幅清旷而灵动的画面。杜甫的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结构对称,语意互补,可以说是互文的使用典型,译者在翻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一句时,巧用名词复数表示互文关系:“I met you often when you were visiting princes //And when you were playing in noblemen’s halls.”其中,“princes”和“noblemen”指岐王和崔九两位贵族,说明诗人当年经常在他们的宅邸与宫廷乐师李龟年会面,并且欣赏乐曲。使用叠词可以让诗句朗朗上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出自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宾纳分别用“tender bamboos”和“deep”表达“苍苍”和“杳杳”,以突出竹林苍翠、寺庙幽深,但遗憾的是缺失了音韵之美。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宾纳更注重呈现唐诗的意蕴和精神,多采用自由体译诗,符合当时美国新诗运动的潮流。宾纳的译本推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也促进了英美诗歌对中国文学的选择性吸收和本土化改造。《群玉山头》为古诗英译的经典化提供了有益参照。如何通过翻译,向世界人民展示古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加强中外文学交流互鉴,是需要我们深化研究和进一步躬身实践的重要议题。
(本文系“江苏社科英才”资助项目“古诗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研究”(2020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