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镜像中的当代中国掠影
2022年12月13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3日第2550期 作者:杨微 初亚秋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记录时代也反映时代。而作为时代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新词语更是国家与社会风貌的直观镜像。2006年5月2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05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自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开始了年度新词语监测工作,每年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年度新词语。2012年以来的新词语共提取3337个,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其产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新造词语。新造词语产生方式多样,第一类是直接说明描述创造。比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节日时间在秋分。“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第二类是修辞创造,以比喻、借代、仿拟等修辞手段为主。(1)比喻修辞创造的新词语。比如,“冰屏”喻指像冰一样冰清透明的显示屏;“A4腰”比喻像A4纸一样细的腰。(2)借代修辞创造的新词语。比如,“吃瓜群众”借在吃西瓜而未关注事件发生的人,代指围观某事物的人们;“洪荒之力”借强大的大自然内在威力、原始生命的勃发之力,代指不遗余力,倾尽全部气力。(3)仿拟修辞创造的新词语。比如,仿拟“网约车”新造“网约厨师、网约导游、网约单车、网约房、网约化、网约经济”等一系列“网约+X”族群;与此类似的结构还有“X+”(如“智能+”)、“云+X”(如“云经济”)、“X+云”(如“扶贫云”)、“X+体”(如“甄嬛体”)、“微+X”(如“微税务”)、“尬+X”(如“尬聊”)、“共享+X”(如“共享农场”)、“土味+X”(如“土味文化”)、“无接触+X”(如“无接触配送”)、“X+式+X”(如“阶梯式起床”)等。仿拟产生新词语的能产性极高。此外,还有夸张、拟人等其他修辞手法创造的新词语。第三类是谐音创造。比如,“蓝瘦香菇”谐广西方音“难受想哭”;“猴赛雷”谐广东话“好犀利、好厉害”。
  二是旧词新义。这是将词汇系统中原本存在的词语赋予新的义项阐述新现象。比如,“神兽”原指中国古代神话生物,现用作对家中未成年孩子的昵称。“店小二”原指古时驿站、茶馆、酒店、旅馆中的服务人员,现指为企业、基层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鹊桥”原指传说中鸟神被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所感动而派喜鹊搭成的桥,现指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现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
  三是缩略创造。这是通过简缩部分语素或词语,使短语或句子缩略成新词语。比如,“三新”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简缩形式。“五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简缩形式。“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两征两退”是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的简缩形式。“两新一重”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合称。此外,还有五音节及以上的缩略新词语。
  四是借用外来词语或字母创造的新词语。比如:“SIP”,是英文Super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也称“超级IP”,是指具有可持续开发价值、跨媒介运营的原创文学艺术作品。“打call”,表示呼喊、加油打气。call(コール)源自日语,是指在演唱会等现场台下对台上喊的口号。
  纵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提取的2012年以来的新词语,数量大且更新速度快,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产生方式以新造词语为主,旧词新义、缩略创造和借用外来词语或字母创造的词语占比较少。以2020年为例,共提取新词语262个,其中新造词语216个,占82.44%;旧词新义14个,占5.34%;缩略创造27个,占10.31%;借用外来词语或字母创造5个,占1.91%。二是新词语以多音节为主,单音节与双音节词语占比少。以2020年为例,单音节词语3个,占1.15%;双音节词语48个,占18.32%;三音节词语74个,占28.24%;四音节词语92个,占35.11%;五音节及以上词语45个,占17.18%。三是新造词语的感情色彩以中性为主,以2020年为例,中性词语242个,占 92.37%;褒义词语和贬义词语共20个,占7.63%。此外,部分新造词语的形象色彩鲜明,使用时会给人带来真实生动的感觉。如“超级天眼”“胖五”“鹊桥”“遛娃师”“萌新”“中年油腻”“种草”等。新词语监测工作,监测的不仅是语言,还有社会生活实况。纵观2012年以来的新词语,可以说它们记录了不同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十年掠影。
  一是新词语镜像中的政治建设。政治领域,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上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四个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讲四有”。开展“检视整改”工作,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对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要做到“凡提四必”,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启“六清”行动,实现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制定出台“国家监察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群众路线,各地政府部门联动“跨省通办”,基层推出“接诉即办”“问题墙”,各级法院推进“分调裁审”,组织“微听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中国梦”指导思想,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全国人民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新词语镜像中的经济建设。经济领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去降补”,成立“银保监会”“信联”,建立“自贸试验区”“雄安新区”。(1)新经济业态层出不穷。有“数字经济”“无接触经济”“新个体经济”“屏幕经济”“网约经济”等智能模式,也有“共享经济”“代经济”等共享形式,还有“夜间经济”“种草经济”“童经济”“学霸经济”等不同的新经济形态,“直播电商元年”已经走过。(2)货币形式创新。出现“数字人民币”等;税收方面出台“新个税法”,实行“社保入税”“税负平移”改革,征收“海淘税”,上线“微税务”平台。(3)贷款范围扩大。“农民安家贷”“按居贷”“租客贷”等面向不同需求开放;投资形式出现“智能投顾”,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关注“短钱长配”“长钱短配”风险。(4)消费方式发生变化。“打赏”“白条闪付”走进人们生活;新的支付手段占据优势,“微银行”“云闪付”“VR支付”等逐渐替代现金支付。(5)实施“精准扶贫”,区分“红卡户”“蓝卡户”“黄卡户”,重点关注“三区三州”,开展“补位扶贫”,打造“扶贫云”平台,“战贫”取得胜利,进入“小康元年”。(6)组织成立“亚投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冰上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提出“金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是新词语镜像中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强调“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精致文化”与“土味文化”并现。(1)教育方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义务教育推行“双减”政策,新高考选科“赋分制”,部分省份实行“综招”,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系列“金课”,开发“云课”保证“停课不停学”,用“教宽”应对“考宽”。(2)科技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数字新基建”战略,一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天眼”观星、“北斗”组网,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电子商务、软件信息、“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5G时代”已经走来。(3)体育方面,冰雪运动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新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会徽“冬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成为全民争抢的新顶流。推出“足球云”服务平台,成功举办“南马”。(4)文娱方面,对文艺创作提出“深扎”要求,“莫言热”兴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限童令”,“网络大电影”上映,“云文化”已然发生。
  四是新词语镜像中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涵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1)医疗卫生方面,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出台“基药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保证用药安全,开启“延伸处方”“双向转诊”惠民便民通道,高新科技运用到医学领域,研发应用“AI医生”“智医助理”,实现“精准医疗”。(2)劳动就业方面,“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居“六稳六保”工作首位,创办“国聘”线上招聘活动与人才服务平台,新兴职业“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农业经理人”等出现。(3)社会保障方面,建设开发“限竞房”“共有产权房”“自住型商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实行“商住限购”“租购同权”。“摆渡列车”“网约车”带来生活便利,“空铁”“云轨”“管道高铁”“复兴号”提升中国速度。(4)旅游方面,“旅游+”模式发展,助力经济建设。(5)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逐步推行“二孩政策”,引发“二孩效应”,“二孩动力”推动经济发展。(6)社区建设方面,“互联网+”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社区智脑”“互联社区”提升社区服务与治理质量,建设“社会共治圈”“群众自治圈”,开发“微基建”实现社区更新。“网综”逐渐兴起,各行业“网红”层出不穷,对于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要提升“网感”并维护“网权”。“云生活”开启,“无接触”服务、“共享”产品、“网约”模式成为生活必需品,“中国大妈”“土豪”“斜杠青年”等各类人群出现在大众视野。“工匠精神”践行于各行各业,“正能量”备受人们推崇,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是新词语镜像中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领域,确定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发布“大气十条”“水十条”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行“三条控制线”,实施“蓝网”建设行动,破解“化工围江”,整治“散小乱污”。“两新一重”建设保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行“双替代”以清洁能源代替重污能源,展现“APEC 蓝”“世锦蓝”“阅兵蓝”“冬奥蓝”。“绿V客”“净走”者倡导节约环保且付诸行动,“拾尚包”助力垃圾分类回收,“云植树”种下绿色希望。生态环境变化正悄然发生,“美丽中国”建设未来可期。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成语与中国历史文化》微课数字资源库建设”(YHJC22YB08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