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
2023年04月18日 15: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8日第2633期 作者:王勇

  汉语网络词语的产生,是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一种语言革新,其形式随着社会文化发展而不断演化。汉语网络词语源于网络交际语境,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变迁,具有动态革新的发展特征。从早期的网络技术专业术语(如“浏览器”“收藏夹”等),到来源各异、记录社会事件的网络常用词语(如“浮云”“土豪”“破防”等),以及融合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形式的脸谱符号与表情符号——网络词语从未停止“书写”当下更新变化的社会生活。借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网络词语把之前人们无法用文字记载的丰富“言语”,转写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词语”。这在丰富当下语言生活的同时,也为探索未来语言变化提供了大量资源。

  打破口语和书面语的二元对立 

  网络词语是网络交际语境下,语言使用者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创造性表达网络社会生活、思想与情感的一种“书面性文字”。比如,参照一般的构词规则,把过去只能依赖手势、表情、声调等表达的“口语”,转写成一种可以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语言符号。《现代汉语词典》将“越界”定义为“超越界限或边界”,强调其动态过程及属性。网络语言的衍生、发展与变化,对传统语言、国籍、族群等固有界限带来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模糊、瓦解甚至跨越了各自固有的语言边界,具有日趋明显的越界特征。实际上,网络语言自诞生之日起,跨越语言界限便成为其重要的构词理据,表现为诸如语码混合词、网络缩略词、谐音词等具体构词手段。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不仅成为记录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状况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也改变了网络媒体与舆论引导的方式,成为构建语言使用者身份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网络词语彰显了传统词语在网络交际语境下的运用、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词语冲破日常社会生活边界、越入网络领域的越界特征。从社会文化的演化过程来看,语言越界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既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也包括同一语言内部不同变体之间的互动交融。目前,网络语言已跨越各种边界,进入日常语言交流甚至官方新闻媒体领域,成为记录舆论、引导网民构筑健康的社会语言生活、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

  汉语网络词语在早期只是网络交际语境下日常语言形式的创新性使用,大部分都是现代汉语词语与网络语境接触互动转写而成的一种能够用键盘输入的可视化“口语”。日常词语进入网络领域的越界,满足了网络交际求速、求新、求异的需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网络语境下形成的网络词语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一部分。这是从“网络”到“日常交际”乃至“官方媒体”的动态流动,展现出“汉语词语—网络语境—网络词语—日常交际—官方媒体或正式文体”的动态演进路径。此种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体现了网络由虚拟走向现实的发展特征,展现出语言系统不断增生、调整、演化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蕴含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经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流动过程。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雷人”“宅男”“山寨”等网络热词,还是“给力”“任性”“硬核”等网络词语在官方媒体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汉语网络词语的增生变化呈现日益明显的越界趋势。如果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还只是汉语口语越界进入书面话语体系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进入媒体语言甚至官方媒体或文件,则是实现了语域之间的跨界流动。一方面,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创造生成能力与动态适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语言接触过程中,官方及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对私人或民间话语的包容与接纳。这既有利于反映社会及语言生活现实,也有利于规范引导网络词语、网络舆情的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打造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被广泛运用于媒体新闻、政府文件等,同时也进入文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各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可能只有在当今网络社会,才大规模出现了这种借助技术手段将民间口语内容“转写”为生动形象、种类繁多的既便于识别又易于传承的书面文字。同网络日益打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一样,汉语网络词语自其诞生之时就已兼具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性,而今仍在不断地颠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换句话说,网络词语同时实现了口语的书面化和书面语的口语化。因此,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语口语表达的书面化——其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范围更广,并越发能够记录社会发展变迁、抒写语言生活状况、弘扬时代精神文化。可以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及其越界,是网络赋予语言的新生命,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语言生活网络。

  审慎对待与积极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本质上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化的体现,是网络社会发展中语言系统自身调整顺应的结果。无论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还是从民间到官方或主流媒体的流动,成功越界的汉语网络词语都需要符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范。这体现了从复制经顺应性变异,而直至生存选择的一般演化过程。正因如此,看待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不宜全盘接受,也不应一味消极抵制,而是要积极探索符合语言演化规律的语言规划政策,主动出击,进而发挥与扩大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平台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新闻报道中,主动使用了诸如“退群”“甩锅”“宅经济”“打call”“内卷”“躺平”“觉醒年代”“备考青年”等汉语网络词语。这有效拉近了主流媒体与网民的沟通交流距离,在强化服务民众意识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引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肃清网络詈俗词语、构建清朗和谐网络舆论文化的应有态度与积极作用。

  自诞生之时,汉语网络词语就是一种融合计算机技术手段、传统语言符号形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变体形式,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顺应了网络时代多元互动的交流需求。无论是新颖独特的网言网语,还是潮流时尚的语码混用,成功越界的汉语网络词语既体现了对固有汉语规约体系的遵守,又在动态顺应网络社会语境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变体特征,符合一般的生物学演化规律,体现了汉语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此外,作为汉语的一种变体形式,汉语网络词语的产生及其越界也是一种社会规约、集体选择的结果,其越界使用体现了人们对网络时代社会事件的普遍认知,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学科跨越、领域跨界、视域融合等多元交叉的演进趋势。

  网络在不断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包括语言生活状况在内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在不断加速从“虚拟”到“现实”的演进。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正是这种大范围演进带来的结果。这种越界流动与演变,在强化语言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模糊各种固有的“边界”。网络语言犹如自带生机的活动“因子”,记录网络时代的社会生活变迁,引导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构建起一个跨越多领域、多疆界的活动“因子”网络。今后的汉语网络词语研究应更多关注这类越界现象,系统剖析其类型、特征与分布状况,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认知动因、理据与机制。一方面,要致力于推动汉语网络词语的纵深发展,增强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汉语网络词语探讨相关的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转向”甚至是“网络语言转向”问题,引导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