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2024年09月25日 10: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5日第2983期 作者:孙乐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核心特征及其本质,为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的重大转变

  从动力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时代,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以16世纪为界,将生产力划分为“传统生产力”和“新兴生产力”。从朴素自然力、手到经验技能和劳动工具的演化,反映了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演进历程;而科学知识和现代机器体系则彰显了生产力的质性跃升。从蒸汽革命到电气革命再到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与原子能等革命,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生产力,而且凸显为第一生产力。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物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集中涌现,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不断与产业深化融合,催生了一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和产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百年变局和社会变革发展规律、精准透视时代大势和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敏锐把握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质性跃升,并将其命名为“新质生产力”,不仅实现了术语革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根本认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表现为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力以及以经验为基础的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改进;16世纪以来,科学知识、机器体系和现代技术及其产业化运用取代之前的有限经验、工具和技能等,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形式;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依然是第一生产力,但能够被称为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再是那些重复的或低层次的科学技术,而是那些代表从0到1的原创性乃至颠覆性的高科技,是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科技。就此而言,从马克思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到16世纪以来的新兴生产力再到今天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转变,在动力机制上表现为从以经验和工具为主导到以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为核心再到以科学技术背后的集成创新为主动力的重大转变。

  生产力发展生态标准的重大转变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强调生产力的生态标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一开始就包含着生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在传统生产力下,人与自然是内在同一的,整个自然界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物,而人类只能遵照大自然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局部地改造周围世界,由此孕育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而“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力,资本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然变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破坏了自然生态,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意味着,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没有底线的:破坏自然生态的生产力不仅不会推动文明进步,反而会将人类带入毁灭的深渊。基于此,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在人类有能力支配自然的前提下,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意识地发展起来的尊重自然规律、高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这个角度而言,新质生产力一出场就蕴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全面超越和扬弃,更加突出生态在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极端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与生产力发展之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系统配置的全面跃升

  从内部系统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优化组合的质变和跃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对象化为机器体系,推动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二是被劳动者所掌握,内化为主体自身的智力素养。每一种组合都会改变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劳动者自身经验和知识的有限性,生产力的提升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工具的改进。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知识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实现了生产资料从劳动工具到机器体系和现代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质变和跃升。不过,由于生产关系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阻断了科学知识、一般智力与劳动者的结合,将生产过程变成了一般智力与劳动的分离过程。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绝不是发展生产力的最好形式。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未来社会,一般智力才会重新与劳动结合起来,到了那时,“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届时一般智力和大众智能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形式:社会个人全面占有一般智力和科学知识,进而实现每个人的普遍智能;而每个人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成为推动科学知识和社会普遍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创造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以此来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必然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系统组合的全面跃升为基础的。这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就主体而言,劳动者一定是全面占有一般智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和高科技完全是由人而非机器创造出来的,主体才是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反过来,在数字化智能时代,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也已经实现了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智能技能。此外,数据、智能、信息等也必将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就此而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全面升级,必然要求三者系统配置的全面跃升。

  劳动者和人才标准内涵的重大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一论断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新工业革命必将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劳动者和人才的标准内涵必将发生重大变化。“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只能靠教育:通过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推进人才强国建设;有了更多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性科学知识和颠覆性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全面跃升;反过来,这些原创性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会进一步转化为社会总体智力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教育体系传导给下一代劳动者和受教育者,而每一代人在继承先前总体智力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创造,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总体智力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