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3年01月03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3日第2564期 作者:刘建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精辟论述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正确发展道路,使长期以来在构建“三大体系”的探索中徘徊的人们,一下子看到了目标和希望。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自主知识体系”?从哪些方面进行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呢?我认为,正确理解“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把握三个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而最终完成这一建构,则要求实现“三化”,即自主化、知识化、体系化。

  首先是自主化。自主化就是自己做主,就是我们中国自己做主。知识体系方面的自主化,是指从中国大地、中华文化和中国实践中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理工科早就有一种说法,叫作“自主知识版权”。大家都知道“版权”的重要性。对文科或哲学社会科学来说,不太好说“版权”,于是就说“自主知识体系”,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系统,而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知识系统。完全照搬西方知识体系当然不能算自主,而以西方知识为主,只加点注释和例证,起依附的作用,也不能算是自主。自主就是以我为主,这没有什么复杂的。当然,我们强调“自主”,并不只是为了争“版权”,也不只是为了抵御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或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而是有着更高的自我要求,即在21世纪人类科学文化领域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我们的祖先曾在文化创造上为人类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中国人也要在文化创造上继续作出我们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次是知识化。在这方面,我们要转换观念。因为在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派语境中,知识并不是一个通行或层次很高的概念。以往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时候,强调的往往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认为后者是更高的层次,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东西。这当然是对的,但也可能导致一种不好的倾向,即轻视知识,轻视知识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现在我们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际上是要把知识当作目标来追求。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知识”和“知识化”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样理解知识和知识化呢?知识化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呢?简单来说,是因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本身体现了理智性、客观性、普适性,它是理性的产物,是讲求客观性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当然,思想、智慧、境界比知识更高明,也是我们中国人历来追求的东西。但为什么不说自主思想体系、自主智慧体系、自主境界体系呢?这其中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里的道理是最基本最基础的道理,即灵魂不能脱离身体,它与身体是共同存在的。不能离开身体只强调灵魂。否则,灵魂将无处安放。知识体系就好比是“身体”,没有这个身体,就谈不上什么思想精髓和智慧境界。因而,在这里我们不是要比较认识成果的层次高低,而是要确立认识成果的基本形式和坚实基础。认识的理智性、客观性和普适性是智慧提升的坚实基础,是不能被忽略的。总之,我们自己搞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无论是思想感情方面的东西,还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抑或智慧境界层次的东西,都存在一个知识化的要求。只有把它们知识化,把它们转化为知识系统和知识体系,才能获得普适性功能,进行普世性传播。

  知识化有两个过程或途径。一是从下而上的过程,即把我们创造性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上升为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进行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最有创造性的社会变革和实践,积累起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固然是极有价值的,但还没有达到知识系统的高度,因而需要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特别是按照科学规范进行加工和建构,使之学理化,变成系统的科学知识。二是从上而下的过程,即把我们党领导人民形成的治国理政智慧转换成更为基础性、普适性的知识。应该说,我们党百年奋斗和长期执政形成的历史智慧、思想智慧、执政智慧是一种更高的认识形态,比普通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如果这些智慧不能转换为体系化的知识,就不能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也不能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公认。因而,无论多么深刻的洞见与精妙的智慧,都需要沉淀和凝结为知识形态。这是一个下降的过程,需要放下身段去做。

  当然,我们有着自己的表达知识化的文体,如文件体。我们党和政府的文件可谓千锤百炼,表达极为规范精当。但能否说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了呢?恐怕不能这样说。文件作为一种文体,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文件是用来指导工作的,它只发号指令,并不作论证和阐释,而知识体系是要求作阐释和论证的。

  另外,我们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价值观,也有我们自己的主导意识形态,这些也是成系统的。对我们自己来说,这些都是很容易接受和认同的,但对于国际传播来说,也有一个知识化转述或表达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只有依托于客观化系统化的知识,才能行之久远。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在其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不知不觉间就得到广泛传播。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作后盾和支撑。

  最后是体系化。光有知识不行,还要形成系统,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体系体现着知识的丰富性、全面性,使知识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要想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一是要有足够多的知识点,如一门学科通常有6万个知识点。如果知识点不够多,就难以形成体系,特别是完整的体系;二是要有自己的知识架构,有四梁八柱作核心支撑,这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逻辑进行建构;三是要在这样一个框架里不断进行增砖添瓦的建设,让这个体系有血有肉,不断完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