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9年08月12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2日第17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围绕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新成就、如何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着眼需求  有效供给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李一表示,从发展哲学的视角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议题,蕴含着丰厚的发展内涵。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客观实际,探讨如何推动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需求”,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确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目标定位,将其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载体和可行路径加以统筹谋划。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供给”,从能否有效和充分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检视和衡量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倩认为,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当中,加强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很重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规划,要发挥革命文物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发展成就喜人

  如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全面推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佳表示,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对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标准指标体系。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相关部门陆续开展了“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表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带有很强的公共性。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覆盖城乡、社会参与、服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杨倩表示,近年来,随着“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措施的落实,国家注重城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有条件的地方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与邻相伴式的社区和村镇文化馆,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体现了将改革开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宗旨。

  共享公共文化建设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张晓明提到,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将呈现两个趋势,一是普遍的文化服务方式将越来越多;二是商业性的文创活动会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会逐渐增多,二者的界限将变得模糊。

  谈到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贾佳建议,首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政策宣传,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增强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意识,调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基层公共文化的积极性。例如,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把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评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价值标准。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中,引入群众评价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有效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在方法论和实践层面,把握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李一表示,第一,把握外在和内在的关系。经费筹措、资金投入、场所场馆建设、文化活动等都是外在的和有形的,具有“载体”和“手段”的意义。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本质在于价值引领、理念传播、正气弘扬和人文涵育。前者不可或缺,但后者更需要着重把握。第二,把握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还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优秀成果,将其融入现代发展进程中。第三,把握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统筹,力促城乡交流,实现融合发展。第四,把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既要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而有效地铺展开来,关注实体世界的“阵地建设”,同时应关注网络生活,推进虚拟世界的“阵地建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