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散佚汉籍材料焕发活力
2019年08月26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6日第176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学术视野拓展到域外汉籍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学者们寄希望于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汉籍与中国大陆所藏古籍实现“合璧”。8月2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的2019汉籍合璧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交流了关于各类域外汉籍藏本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如何推进当前汉学研究。

  汉籍合璧工程稳步推进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针对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所藏汉籍开展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调研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情况,对中国大陆缺藏的汉籍品种和版本进行编目调查、复制、出版,并在此基础上对境外古籍进行整理和学术研究,从而完善中华古文献的存藏体系。该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进展与成果。据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培源介绍,截至2019年初,在该工程初步调査的藏有汉籍的500余家境外图书馆中,已合作出版目录、已编或者正在进行编目工作的共计31家,已建立学术联系的共计67家;与台北“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子海珍本编·台湾卷》第四、五辑,共40册;已完成包含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3个图书馆的遴选复制工作,共复制大陆缺藏汉籍品种或版本33种,其中29种即将出版。截至2019年7月,围绕境外中华古籍精华点校整理工作,已出版《子海精华编》五辑共35册合计42种。

  除了中文典籍之外,西方汉学家对汉籍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重视。北京大学教授杨海峥以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对《汉书》的翻译为例,介绍了这位欧洲汉学家的学术研究特点。“伟烈亚力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学和科学训练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中国生活三十年,学术研究范围涉及语言学、天文、数学、史学、目录学等多个学科,编写的《中国文献纪略》是19世纪欧洲汉学界有关汉语书目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权威著作。伟烈亚力翻译的《汉书》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信息,同时考虑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知识背景的了解情况。”杨海峥认为,探讨伟烈亚力的汉学研究及其《汉书》翻译的特点,对研究西方学者对汉籍的吸纳及西方汉学的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日藏汉籍受学界关注

  相较于欧美,汉籍更早在东亚地区传播,使得中国文化对古代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韩汉籍引起了文献学和汉学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尤受重视的日本金刚寺文献。日本天野山金刚寺永仁写本《全经大意》在日本编撰成书于镰仓时代,依次列述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等十三部经典。其所列注疏止于唐代,受《经典释文》影响最大,较多引用孔颖达《正义》、刘炫《述义》等材料。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刘玉才介绍,《全经大意》揭示了日本平安末期至镰仓时期学问构成的样态,是日本平安末期以降十三经学问体系构建的重要成果,其引用文献具有很高的辑佚价值。如《孝经述义》《孝经去惑》《五经要抄》《编年故事》《高才传》等诸书均为佚存文献。对此,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认为,该文献的成书时间及形成的过程还需要精深探究。

  查屏球在研究日藏唐诗选本时发现,唐诗选本对于建构东亚近世文化共同体具有特别意义。日本幕府刊印胡次焱的《赘笺唐诗绝句选》,为相关学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该书编撰于宋末,具有明显的遗民情怀与义理立场,反映了编撰者对心性义理节操的认识。该书或于1600年左右传入,在中国已经失传。此次发现的这部日藏刊本为1646年幕府主持刊印,而此时正值明亡之际,幕府刊印这本具有忠烈精神的诗选,可能与中国的明清鼎革政局变化有关系,结合当时形势看,或反映了江户幕府的反清复明立场。

  推动全球汉学研究深入互动

  汉籍整理推动了全球汉学研究工作。随着汉学研究的深入,学界在方法论上出现分歧。对于以“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特点的美国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的关系,一直争议较多。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任增强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学界的门户之见使得传统汉学研究受到排挤和打压。长期以来,传统汉学与中国学虽各行其道,但是彼此间的扭结是实然存在的,汉学在对中国传统古典文献的研究之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历来不乏其善。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方面,传统汉学与中国学存在相通之处,未来必然会进一步走向融合,并在交流借鉴中共同开展关于中国的整体性研究。目前来看,为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需要打破门户之见和学科壁垒,积极开展对汉学(中国学)的跨学科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徐建委介绍称,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日本和欧美这三个区域。三个区域的研究各有特色,同时相互借鉴。但需要注意到,中日研究的学术规范相对接近,交流更多,而欧美的汉学研究主要面对西方学术界,有其特有的方式和学术论著书写规范。由于这种差异性,欧美汉学研究者与中国学术界缺乏深层互动。如美国学者对中国古文献研究的许多前沿问题不是很了解,而欧美汉学的古典学思想资源也不为中国学者所熟悉。为加强全球汉学的深入互动,需要将中国古代研究、海外汉学和西方古典学联系起来,在古典文明比较中,在全球文明研究体系之中,让汉语材料焕发内在生命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