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09月20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作者: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顺天应时通过观测太阳的周期运行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总结,体现了古代先民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性智慧。这一文化智慧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仓廪实天下安。2018年我国把秋分日设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不仅是对农业基础性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肯定,也是对二十四节气反映出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的继承与弘扬。在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我们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传承、现代意义与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使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的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文化智慧与价值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24个段落并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也是围绕这一时间制度形成的观念体系和实践系统。它传承久远,播布广泛,内涵丰富,顺天应时是其文化精神。  

  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时间是人类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财富,也在人类的使用过程中浸染了社会与文化的色彩。而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时间体系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与社会生活共同融入而创造的文化时间刻度,不仅浸润着农耕社会的风气,也充分体现着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并成为现实社会可以汲取营养的时间标尺。

  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  

  二十四节气是建立在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代表。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

  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时间运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又将诞生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祖先崇拜融入其中,四时八节齐聚族人,祭祀祖先,祈福感恩。祭祀祖先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习俗之一,尤以清明、冬至两个节气为最。在一些地方,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霜降、立冬等节气也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观察天文、物候,感知自身变化,记录社会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套传统的时间认知框架,是天、地、人共生相融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相较于空间的可感性,时间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形状,却存在于事物持续、规律性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在先民早期采集与渔猎的漫长历史时期,人依附于自然、依赖自然的赐予而生存着,昼夜轮替、寒暑易节、草木枯荣、飞鸟往返、虫鱼律动等自然万物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们对万物产生了循环往复的时序感。只是初期这种感知是笼统而概括的,只知寒暑、荣枯,尚不能对四季进行划分。农耕时代的到来则标志着人类依靠自身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与时序标志的开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与季节性要求人们对时序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以此建立起自然时序与农事生产节律之间和谐一致的对应。于是,人们需要选择具有一定普适性、恒常性、规律性的参照系,作为厘定岁时的标记。

  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2018年起,每年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的在于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最早被设立的节气之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而“中国丰收节”的设立则是联结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举措。  

  人间四月天之立夏 

  我国古人早早地认识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并因此与大自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顺天应时的互动体系,并将时令与五行、五色和方位等分别对应,构建出一系列因果制约的文化关联。这些理念与实践活动一直惯习至今,虽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与具体活动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还是遵循顺其势而动为主。

  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技术文明的发展正不断更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身处现代世界,琳琅满目的物质资源、快节奏的社会运行节奏、不断更迭的媒介信息已经悄然介入人们的日常,甚至成为架构城市民众工作、生活的主导元素。当代人身处其中,安享着技术的便利,也付出了被技术挤压生活空间的代价。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甚至很难忆起中国传统的生活是与田园物候、天地周转相联系;中国传统的处世态度,是对于四季有序、万物有时的顺应与在此基础之上的勤勉。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正是来自中国先民智慧的推演和生活的总结,并作为生活的律历和方位,为世代的中国人提供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定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