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
2023年03月01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日总第2600期 作者:

  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连续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一、文章遴选范围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文章。

  二、评选标准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2.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各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见,或在某学科的某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根本性的进展。

  3.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文风活泼。

  三、评选时间

  从活动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5月10日24时止。

  四、评选办法

  活动公告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2、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总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发布。

  1.本次评选活动分为初选和终选两个阶段:

  (1)初选阶段。由读者实名投票、同行专家投票和编辑部进行推荐,三种投票结果的权重,分别为40%、40%、20%。读者对每个(组)学科可推荐2篇好文章,请实名投票并给出合理的推荐理由。

  (2)终选阶段。各学科排名前两位的文章将进入终选阶段,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从中评选出各学科的好文章,每个学科不超过1篇。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予以空缺。

  2.评选结果将于2023年6月通过《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发布,届时举行颁奖活动。

  3.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编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外专家(每个学科1人)组成。

  五、其他事项

  1.投票人可选择书面投票或者网络投票。书面投票请填写《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印制的选票,邮寄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络投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页面投票;也可点击下方附件,下载《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选票,填后发送至邮箱haowzh2020@163.com。

  2.本次评选活动为纯学术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

投票二维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3年3月

  附件:《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选票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总目

(作者后面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 本刊评论员( 1· 4)

  

  马克思主义理论

  1.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 姜辉 林建华( 1· 13)

  2.马克思的社会转型思想 仰海峰( 2· 4)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王灵桂( 3· 77)

  4.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 韩庆祥( 4· 4)

  5.走向“特定性哲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化 郗戈( 5· 27)

  6.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 吴忠民( 7· 21)

  7.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臧峰宇( 7· 39)

  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 沈湘平( 8·109)

  9.中国现代国家制度的建构及其治理效能

  ——基于国家意志聚合与实现的视角 何显明( 9· 26)

  10.数字时代的国家理论 黄其松(10· 60)

  11.探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源头 孙代尧 路宽(11· 89)

  12.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辛鸣(12· 4)

  1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世界意义 孙熙国 陈绍辉(12· 26)

  

  哲学

  14.信息及其基本特性的当代开显 王天恩( 1· 90)

  15.德国启蒙哲学中的 “理性” 张任之( 1·186)

  16.论自由、差异与人的社会性存在 黄裕生( 2· 23)

  17.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孙正聿( 3· 23)

  18.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 廖备水( 3· 37)

  19.使真解释:联通语言到世界 叶闯( 3· 55)

  20.德法哲学转进融合的心身问题 马迎辉( 4·102)

  21.“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 单继刚( 5· 46)

  思想中国:重绘中国哲学镜像

  22.走进历史的深层

  ——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思考 杨国荣( 6· 5)

  23.子学的双重视野及其对当代哲学创新的启示 吴根友( 6· 20)

  24.“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冯国超( 6· 36)

  25.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 王中江( 6· 52)

  26.身心一体与性命论主体的确立 吴飞( 6· 71)

  27.心物问题与气论 丁耘( 6· 86)

  

  28.现代性的多元镜鉴 万俊人( 7· 4)

  29.动词存在论与创造者视域 赵汀阳( 8· 24)

  30.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过程向劳动过程的视位转换 张一兵( 8· 46)

  31.无意识的哲学边界

  ——欧陆哲学主体性和先验性的当代转向 李科林( 8· 68)

  32.知识论语境中的理解 陈嘉明(10· 25)

  33.从语言的边界到显露的图像 尚杰(11· 49)

  34.中国当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与途径 翟锦程(11·145)

  

  经济学

  35.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增长 路风( 1· 36)

  36.人口负增长与长期停滞

  ——基于日本的理论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 殷剑峰( 1·114)

  37.中国特色财政激励体制:基于统一市场的视角 吕冰洋 贺颖( 4· 24)

  38.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基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的历史考察 周华 戴德明 刘俊海( 4· 83)

  39.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跃迁 (1979—2020)

  ——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研究 方毅 孟佶贤 张屹山( 5· 4)

  40.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 谢富胜 匡晓璐( 6·161)

  41.中国虚拟经济及其增加值测算

  ——基于国民收入来源的视角 赵文 张车伟( 8·124)

  42.财政金融协同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

  ——来自金融市场的证据 吴文锋 胡悦( 8·143)

  43.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

  ——基于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的研究 刘冲 刘莉亚( 9· 67)

  44.突破结构性制约的中国探索与创新 郭克莎(10· 78)

  45.坚持问题导向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 刘守英 熊雪锋(10· 99)

  46.财政金融统一框架下的金融风险测度与分析

  ——基于非线性网络关联的方法 杨子晖 陈雨恬(11·125)

  47.新兴技术产业赶超中的政府作用: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贺俊(11·105)

  48.从财政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吕炜 靳继东(11·165)

  

  法学

  49.商法一般条款的类型化适用 杨峰( 2· 43)

  50.政法范畴的本体论诠释 黄文艺( 2· 63)

  51.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 杜 群( 2·123)

  52.论《民法典》实施中的思维转化

  ——从单行法思维到法典化思维 王利明( 3· 4)

  53.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保障义务 李海平( 4· 44)

  54.知识产权的边界:以客体可控性为线索 易继明 李春晖( 4·120)

  55.证券中介机构法律责任配置 邢会强( 5· 83)

  56.中国行政法学学术体系的构造 周佑勇( 5·103)

  57.从控制到利用:刑法数据治理的模式转换 于改之( 7· 56)

  58.刑事司法领域的宪法判断与刑法制度文明 周光权( 8· 4)

  59.家庭财产功能主义的法律范式 赵玉( 8· 88)

  60.人合性在有限公司中的终结 梁上上(11· 69)

  法治文明的中国表达

  61.中国共产党创造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叙事 付子堂(12· 45)

  62.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义 李林(12· 59)

  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 何勤华 周小凡(12· 70)

  64.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黄进(12· 84)

  65.中国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新发展 陈卫东(12· 96)

  66.中国式物权制度的文明刻度 蔡立东(12·108)

  

  社会学

  67.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政策的实践与经验 关信平( 2·103)

  68.社会学的历史视角与中国式现代化 应星( 3· 97)

  69.中国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杨清媚( 3·112)

  70.当代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宏观转向 陈云松( 3·127)

  71.简约治理:超越科层化的乡村治理现代化 欧阳静( 3·145)

  72.社会诚信建设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再造 陈柏峰( 5·122)

  73.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社会建设与民生支出的崛起 焦长权 董磊明( 6·139)

  7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 “中国方案” 胡湛 彭希哲 吴玉韶( 9· 46)

  75.文明比较与文化自觉: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李荣山( 9·162)

  76.从数据中浮现 “社会实体”

  ——定量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高勇(10· 44)

  77.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

  ——以40位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例 周晓虹(12·138)

  78.中国经验与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学:标识性概念与关键议题 杨典 向静林(12·158)

  

  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

  79.贫困治理的渐进平衡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构与检验 郑宇( 2·141)

  80.政府治理的“法治—效能”张力及其化解 范柏乃 林哲杨( 2·162)

  81.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机制 张海波 童星( 4· 64)

  82.国家善治能力:消除贫困的社会工程何以成功 徐勇 陈军亚( 6·106)

  83.农民基本健康权利保障体系建构与演进逻辑

  ——“防大疫克常疾”实践经验探索 尚虎平 黄六招( 6·122)

  84.大国竞争的根源:基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分析 田野( 9· 85)

  85.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

  ——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 秦亚青( 9·143)

  86.全球价值链对国际权力的形塑及影响 余南平(12·120)

  

  文学、新闻传播学

  87.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汪卫东( 2· 83)

  88.中西文论互鉴中的对话主义问题 曾军( 3·186)

  89.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 王秀臣( 4·140)

  90.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王泽龙( 4·162)

  91.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 杜卫( 5· 65)

  92.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 张福贵( 5·143)

  93.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

  ——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蒋建国( 5·183)

  94.延安《讲话》与中国文艺的文化创造 赵学勇( 7· 75)

  95.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 朱振武 李丹( 8·163)

  96.“全观诗学”论纲 朝戈金( 9· 4)

  97.走向差异共同体的文学文化学 金惠敏( 9·104)

  98.“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过常宝( 9·123)

  99.论雅俗之辩 南帆(10· 4)

  100.公共阐释论 张江(11· 4)

  101.汉语韵律文学史:理论构建与研究框架 冯胜利(11· 27)

  102.文学编辑的文学史意义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中心 黄发有(12·179)

  

  历史学

  103.美国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与科学探索 陶飞亚 邹赜韬 杨恩路( 1· 63)

  104.夷夏互化融合说 王震中( 1·132)

  105.论所谓昭穆制 朱凤瀚( 1·158)

  106.秦汉时期的 “更”与 “徭” 王彦辉( 2·185)

  107.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卜宪群( 3·164)

  108.商周宗亲组织的结构与形态 陈絜 田秋棉( 4·181)

  109.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 李新烽( 5·162)

  110.女真贵种与金代政治文明的演变 王善军( 6·181)

  宋史研究专题

  111.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姜锡东( 7· 95)

  112.宋代的财经政策与社会经济 李华瑞( 7·113)

  113.宋代的文官掌军制度及其效应 陈峰( 7·130)

  114.“乡役论”与乡里制的演变 包伟民( 7·147)

  115.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曹家齐( 7·168)

  116.宋代女性的土地权利保护 柴荣( 7·187)

  

  117.白人种族主义偏见与北美印第安人形象建构 付成双( 8·185)

  118.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的文献校理与典籍文明 杨博( 9·183)

  西欧中世纪史研究专题

  119.封建时代的领主经济 黄春高(10·119)

  120.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孟广林(10·141)

  121.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多元一体建构 张乃和(10·155)

  122.中古晚期的反教士主义 龙秀清(10·171)

  123.骑士制度与西欧中世纪贵族观念 倪世光(10·190)

  

  124.晚清财税结构的转型 任智勇(11·185)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