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簋
2021年04月08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8日第2142期 作者:杨曙明

  1975年3月13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今法门镇)庄白村村民在深翻耕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扶风县博物馆随后派人在现场调查清理,铜器全部取离现场,放生产队仓库保存。考古人员在出土地点捡到贝币、蚌泡数枚,并发现棺椁的痕迹、朱砂及墓葬的残壁一段。在距离该地点东北约0.8米处,后又挖得青铜壶、大方鼎、簋。器物出土地点虽在庄白村,但距刘家村只有160米左右,这一带是周代岐邑遗址的中南部,分布着许多西周墓葬,出土过不少青铜器。

  这座西周墓共出土铜器14件,其中冬方鼎与冬簋最为著名。冬簋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千克,为西周青铜器中珍贵的艺术精品之一。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扶风县博物馆。

  冬簋器形呈侈口垂腹,双耳,带盖,短圈足,盖顶有圈足形捉手。双耳被巧妙地设计成两足昂首竖冠的立体凤鸟,鸟首高出器口,钩喙朝外,挺胸翘尾,垂珥足。簋盖及腹身以雷纹为地,通体饰垂冠大鸟纹。簋身以两耳为界分两面构图:每一面以颈部中间突起的兽头状装饰及其下延至腹底的一条竖棱纹为对称轴,两边对称分布两只垂冠大鸟,鸟首相对。每只大鸟构图完全相同:巨目、钩喙、鹰爪、大卷翅、颈项饰鳞状花羽;冠羽分三条:一向颈后折垂与鸟身相贴,两向前下垂至地,形成大垂冠;尾羽有三条,与翼身相勾连,向上折卷下垂。圈足饰三道弦纹。盖内及圈足底可见当初铸造时遗留的方形支钉和菱形方格浇痕。

  冬簋器物造型独特,装饰华丽繁缛,铭文叙事详尽,是现存铜簋中铭文最长的。它生动再现了发生在3000年前的一场不见史载的战争。从铭文和器物造型及纹饰看,冬簋的制造年代应是西周穆王时期。

  该簋器、盖分铸,耳、身合范浑铸。腹、足两侧及耳上可见明显的范痕。其腹底边侧有一微小砂孔贯穿腹壁。簋盖表面两侧亦可见明显的范痕,捉手下部范线穿过处有两镂孔。盖内壁有十数处指头般大小的凹坑,经修补打磨使平,边侧尚有一穿孔未修补。

  器内底和器盖内对称铸有铭文11行134字,大意为某年六月上旬乙酉,周王命令冬率周师抵御前来侵犯周边境的淮戎。经过战斗,缴获了淮戎兵器135件,获得100人首级,同时救回被戎族以前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因为受到母亲的魂灵护佑,冬毫发未损。冬叩拜母亲做了这件宝簋,并将世世代代珍藏。这一百多字铭文,为我们了解西周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铭文中第一次详细记载了俘获的淮戎兵器,还包含西周文字、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出土的两件冬方鼎所铸铭文与冬簋铭文在时间、内容上相互关联,分别记载战争前周王授命冬率兵抵御淮戎和三个月后周王对冬的奖赏。结合起来释读,对于研究西周历史、地理、淮戎分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0年4月26日,庄白村以北三四公里的黄堆乡老堡子村老人李建海,在村东土壕挖土时在一残墓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簋和6件车马器,簋内铸铭文“冬作旅簋”,与法门镇庄白村所发现的伯冬诸器主人当属同一人。

  杨曙明 文/图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