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的转化机制与政策建议
2022年03月23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3日总第2373期 作者:谭贤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彰显了“两山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因此,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科学揭示“两山论”的转化机制,准确把握其普遍性、规律性的做法,有效推进“两山论”的绿色实践,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两山论”绿色实践的转化机制

  完善林业经济体系。第一,优化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效应。以“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为逻辑起点,通过“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林业品牌”等重要举措,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土的精准绿化,有效推进国有林场的综合改革,开展现代化的国有林场示范试点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林业产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以谋求林业经济的综合社会、经济、生态效应。第二,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是现代性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要真正践行“两山论”,就要依托区域的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向多层次、集群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生态化融合发展。第三,创新体制机制,谋求林下经济。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借助林权制度改革机遇,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从制度层面推进“两山论”的实践,探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变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综合新型治理体制”,探索“多规合一”的综合改革实践。

  着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农业作为落实“两山论”的重要抓手,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基于农业产品的现代加工、服务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与有机休闲农业”,逐步实现乡村经济“一二三”的现代融合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指的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构建的一种实现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效益型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各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时,一定要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找准自己的生态化路径,着眼于“区域”特色,打“特色与生态”牌,比如开发“富硒”系列产品。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实践已成为“两山论”实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谋求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抓手。因此,基于我国拥有良好生态优势,尤其是民族地区,就要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和全域旅游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找准方向、创造条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等新业态,逐步构建全域旅游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

  以绿色发展引领城乡建设。第一,着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其目标是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因此,要着力创建生态城市,就要准确把握城市绿色发展中的不足和“短板”,统筹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搞好城市生态化建设,解决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让生态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这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第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而言,当务之急是着眼于“生态产业链”,培育乡村生态产业集群,着力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利用好、发挥好、转化好,提升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两山论”有效转化的政策建议

  形成共识并提升整体合力。第一,在共识基础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两山论”的绿色实践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第二,成立“两山论”转化的相应工作机构,积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市场导引,合理布局,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并健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第三,转变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和决策,积极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形成发展绿色产业的整体合力。

  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第一,有效推进“产业生态化”。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原则,以“生态+”为抓手,探索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及其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第二,有效推进“生态产业化”。要在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培育生态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围绕“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种养植业、经济林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着力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文创农业”等新业态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和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第三,积极创建“两山论”实践基地。科学把握“两山论”,梳理总结已开展的“两山论”转化路径,探索评估“两山论”实践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效,积极探索“两山论”转化的实践模式,根据我国各区域的自然禀赋与生态资源,持续创建“两山论”实践的创新基地。

  探索打通“两山论”转化通道。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探索打通“两山论”转化路径和通道,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一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政策调控机制。二是完善相应法规,逐步探索实践“多规合一”,以严格的制度与严密的法治,有效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三是积极探索实践市场的交易机制,有序促进生态资本转向“社会化、市场化”,构建生态资本市场,有效培育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体系,提高生态资源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

  实行生态环境指标一票否决制。通过实施“绿色新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行业与重要领域的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强化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着力打造中部绿色技术的创新引领区,推进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的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把环境事故作为重要的考核考评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指标”一票否决制,比如在项目审批阶段,对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开发行为,予以否决;在区域的相关评优创建活动中,对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予以一票否决。

  突出“新发展理念”引领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创新、法治、富强、幸福、共享等六个方面的建设。其中,建设绿色省区,主要是继续探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积极创建绿色生态大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建设创新省区,就是必须把方式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动力之本、发展之源。建设法治省区,主要是运用法治思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达到“法治小康”水平。建设富强省区,重在生态化、现代化、数字化、法治化相协调,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强省、强市(州)、强县。建设幸福民族省区,重在积极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建设平安幸福家园。建设共享省区,主要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环境建设,构建区域“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开创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用法治为绿色发展护航。有效践行“两山论”,还须从法治角度积极探索实践,用法治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依法依规对绿色产业及相关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引导。二是将“两山论”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再用法律制度规范推进“两山论”。只有如此,我国才能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