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2022年12月07日 1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7日总第2546期  作者:任勇 周芮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生动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经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公共管理研究的责任与使命。要推动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成果应用四大领域具体呈现,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形成。

  研究背景 

  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不能回避党的领导议题,政党治理等相关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有了新推进。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与以资本要素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民至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大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对治理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专注于满足人民更加多向度、多样化与高层次需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治理实践,可以对基于西方经验的原有治理理论进行修订与完善。

  同时要看到,国家治理的外部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快速持续地进入智能社会阶段与数字技术时代。作为世界上数字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新技术革命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构建、引领原创性知识生产与生成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数字时代下产生的数据、平台、算法、算力等新要素正在变革与重塑着国家与政府治理的结构与形态,技术嵌入治理层级正在改变着政府行为的策略选择,并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以治理权力为核心的科层化结构已无法充分适应“数字空间”的产生与发展,政府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亟须转型。因此,在新技术要素影响下,需要强化对人民主体与组织结构的关注,在充分了解治理对象的基础上发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想象力。比如,对于数字时代城市治理、政府治理实践中生成的风险类型,可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形态进行纾解等议题展开研究。

  研究内容 

  作为聚焦公共事务与公共治理问题的社会科学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要重视中国场景下的理论建构,进行蕴含中国情境的概念化表达,并对中国特色的实践议题作出充分合理的解释,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而与西方理论形成对话。具体来看,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与研究议题等方面亟须发展与创新。

  一是研究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一过程催生了诸多公共管理研究议题。为了实现对研究议题更为细节与全面的分析,需要运用复合化的研究视角。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微观层次,对宏观与中观层次关注度不够。因此,亟须充实完善中观、宏观层次的研究,通过整合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研究视角,在融合科学研究范式下凸显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比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要求下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也足以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再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嵌入,使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同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挥作用;从跨界跨域环境治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治理等议题中,都可以发掘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经验。

  二是研究领域。以多学科、跨学科以及跨领域的整合集成式思维研究中国公共管理,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向。一方面,这是由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源于多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有助于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的诸多议题,如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中的行政负担、共同富裕与风险防范、敏捷治理与新业态监管、环境生态与环保督察,等等,本身就自带多学科属性。这要求公共管理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科边界作严格区分。这不仅能够解决以往公共管理学科边界模糊化与学科边界危机等问题,确定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立身份和地位,实现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而且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下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是研究议题。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要做有品质、有价值、有张力的真问题研究。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导向明确,因而研究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同时也需要对理论发展贡献有高度的学术表达,要有拓展新型研究领域的学术眼光。这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公共管理研究不仅要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基础、理论来源及实践逻辑进行研究;也应该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背景,系统研究数字时代的治理模式与治理哲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平台经济资本扩张的矛盾化解、数据治理对政府市场关系的重塑、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全球化/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等前沿命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应按照具体研究议题选择相适配的研究方法,积极追踪国际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新趋势,推动新的研究方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议题更好的结合。

  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要避免陷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论争,注重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中国场景下的公共管理实践具有地域多元性、发展不平衡、治理多样性等鲜明特点,使用混合研究设计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研究问题,从而发展出新的理论模型,以更好地推进公共管理研究高质量发展。比如,在“放管服”改革与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进行一系列自主创新,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以衡量政府部门服务绩效的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对此,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先通过绘制散点图,在公民满意度数据中提取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发展趋势与一般性规律;再通过量化研究方法检验其有效性,进而得出相对稳健的评估结果;最后通过定性机制分析挖掘出隐藏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链与因果机制,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中国场景与情境的聚焦,也要求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注重情境考量,将宏观社会背景与微观治理情境等多重复合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量,以权衡内外部信度与效度,从而将外在影响因素导致的误差降至最低。因此,研究者需要进入情境内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增进对数字治理、应急管理、共同富裕、全球治理等诸多公共管理议题的理解力与解释力,为中国公共管理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研究要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管理实践,更好地从方法论意义上实现创新,要结合中国公共管理现实和关键议题,以问题为导向,基于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场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成果应用 

  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公共管理研究既要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又要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实践经验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助力地方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以及平安中国建设等经验,凝练在与公共管理研究结合中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区域治理与安全感测量等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从而更好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需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建自主性的现代化理论。长期以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以西方理论为框架分析中国公共管理问题,而基于西方经验的理论建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复杂的实践议题。因此,需要在中国情境下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导出解释框架并与原有理论进行对话,建构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般性理论解释,从中国的情境性走向国际的一般性,在国际公共管理学科中找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定位,并为提供原创性与引领性的知识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仅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经典命题提供新答案,也赋予公共管理研究新的时代命题,为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基础。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者应当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转化为公共管理研究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源,并通过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研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