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4年02月20日 10: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0日第2835期 作者:张杰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百年变局下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前,中亚地区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主要力量加大了对该地区的关注与战略投入力度,在中亚开辟了战略博弈的“第二战场”;另一方面,中亚国家已步入改革转型期,自主化进程加速演进,多元平衡、“借力脱困”的意识更加强烈,中亚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和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携手中亚国家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支撑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以发展“五通”促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大合作模式,奠定了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时,向包括中亚成员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呼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和新阶段,打造符合六国人民利益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充实。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同中亚国家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表示中国要与中亚国家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带,强化守卫和平的防护盾,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维护和平发展的地球村。2023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明确了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和奋斗目标。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地区多边和双边层面全落地,为中国—中亚关系提质升级、换挡提速提供了战略引领和根本保障。中国同所有中亚国家都签署了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中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响应,这足以说明中亚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可。

  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讲信修睦、共谋发展、安危共担、互融互通、坚守正义,是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来源。在政治上,中国充分尊重中亚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持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在中亚谋求势力范围,尊重中亚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在经济上,双方互补性强,中国连续多年位居中亚国家第一大或主要贸易伙伴地位。202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0%,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中国是中亚国家重要的投资来源国,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近150亿美元。中方投资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十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资源能源、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安全上,中国与中亚国家紧密合作,携手并肩,建立了以上合组织为代表的多元的地区安全机制,共同筑牢了地区安全防护网。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确立了新的更加远大宏伟的目标,赋予其更加厚重的责任和使命。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化解域外势力渗透破坏,防范“三股势力”兴风作浪,维护中国与中亚地区局势安全和稳定;有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提质升级,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经贸、交通、能源、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方的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融,赓续传统友谊。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完全可以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光明前景。应清醒认识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下,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面临着来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多重挑战。一是域外势力频频以“胁迫外交”的方式干涉中国和中亚国家内政,企图制造混乱,扰乱地区安全形势。个别国家冷战思维明显,强调以所谓“共同价值观”为引领,试图诱压中亚国家“选边站队”,将中亚地区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企图打造遏制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一些西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唯恐天下不乱”,客观上阻碍了地区国家实施社会改革的进程。二是“三股势力”的威胁依然存在,阿富汗局势变化对中国和中亚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是通往欧洲的中欧班列受乌克兰危机的影响较大,通道从中亚向西和向南延展在短期内尚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四是中亚国家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多重效应正在显现,政府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与民众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贫富差距扩大损害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挑战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五是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仍在摸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亚国家通胀率和贫困率较高,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普遍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带,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六是气候变化、毒品走私、传染病防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需要六国共同携手,多层面、广领域、深维度推进合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大对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宣传,进一步推进双方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高校、智库间的学术交流与人员往来,培植互信友好的民间基础。2023年9月在中国西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亚智库论坛正是汇聚六国对外决策研究机构、思考如何发挥“六国智慧”合力、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携手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二是以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充分发挥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的作用,关注阿富汗局势的最新变化,防止安全威胁“外溢”,助力阿富汗重建,持续深化在打击“三股势力”上的合作,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三是加速推进成熟项目尽早落地,取得切实成效。在能源领域,在保证传统能源合作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双方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推动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在矿产领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升级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及利用的路径。在通道建设方面,协助中亚国家升级涉我国口岸及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通行效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双方在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城市用水再循环等生态治理上的合作,确保维护粮食与生态安全。

  总之,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将在六国的共同努力下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从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案例。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