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领域需要转化研究和跨学科合作
2024年02月21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1日第2836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日,欧洲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主任加比·隆巴多(Gabi Lombardo)、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乔纳森·迪尔(Jonathan Deer)等人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官方网站发文,就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特点、跨学科合作的方式以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应用转化原则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研究转化不用于研究影响。转化指的是研究从学术界到用户的过程中的变化,而影响指的是研究造成的结果及更广泛的影响。影响往往被视为一个线性过程的终点,从研究到与受益人或利益相关方的交互,再到最终被记录下来的影响。转化更关注研究过程如何展开,而影响则侧重于研究的长期成效。

  转化研究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领域,在上述领域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研究设计中采用“目标导向”的方法,这种方法超越了特定研究项目等短期视角。转化研究需要围绕互操作性、后续使用和可访问性原则来设计。专注于转化研究的学者了解如何组织他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支持未来的应用和逆向工程,在其研究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到传播、可及性、开发利用和结果的潜在重复使用等。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转化研究意味着研究人员很早就规划好项目的监管策略,确保从一开始就满足遵守相关法规、标准等要求。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来说,当社会是研究的起点时,转化研究意味着让受研究影响的人直接参与其中,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一种“社会许可”。此外,转化研究还需要一种团队科学的心态,促成跨越学科边界的协同努力,延伸到多个研究项目,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思考自己的研究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时,是否可以有效地运用转化研究的方法及思维方式?对此,隆巴多和迪尔等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非常习惯于让研究结果和见解对利益相关者可见、可用。不过,这一过程及其评估往往被概念化为更即时的时间框架,先研究后发表出版再与利益相关者互动以鼓励对研究发现进行应用,而在项目的开始阶段设计跨学科的互操作性不那么常见。但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或研究工作的实施阶段会经常与政策制定者等群体接触,以实现让更广泛的受众获得更大利益的目的。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系统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有很大差异,期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具转化意识,是否实际?隆巴多和迪尔等人提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有各式各样的从业者,包括智库和出版商,他们在与公众的交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可能是推进“转化工作”的合适人选,并有助于促进与非学术受众的互动。

  探索如何使转化研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理想选择时,隆巴多和迪尔等人提醒到,人文社会科学面向丰富多样的受众和潜在受益者,最终影响点较为模糊,其研究见解可能与广泛的社会挑战相关联。相比其他对转化方法的应用更为普遍的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从研究到影响”的生态系统结构化程度更低。为了充分激励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热情,改变学术研究机构内部的激励机制是一个起点。学校在鼓励和投资转化研究方法的发展时,不仅要注重激励学者个人开发更广泛的技能组合,还要建设相关的支撑体系和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设施。

  鉴别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化研究,任重道远。在一个没有致力于转化方法的机构,学者们要同时承担研究人员、产品开发者、知识产权专家、企业家等角色。因此,需要为与研究人员合作的专业人员分配职责,组成一个更多元的团队。将研究人员、专业人员和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建立起更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也体现了团队科学的特征。目前已有一些倡议,鼓励各机构利用更广泛的产出和活动来评估研究的价值,并认可学者对执行实操环节的贡献是激励行为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