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社会规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深远影响。社会规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行为。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计算科学中心(RIKEN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研究员村濑洋介(Yohsuke Murase)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生物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Biology)社会行为动态小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希尔伯(Christian Hilbe)共同探索了社会规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模拟了社会规范对不同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规范会促使人们作出哪些社会行为以及规范本身的变化过程。为了模拟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社会规范,研究人员还使用了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富岳”。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研究人员认为,间接互惠模型(models of indirect reciprocity)描述了社会规范如何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间接互惠模型相关文献显示,想要获得良好的声誉是促使人们彼此之间进行合作的原因之一;反过来,这种良好的声誉又可以在人们未来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根据这一逻辑,人们向慈善机构捐款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利他倾向,也是因为他们希望提高或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的合作互动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确切关系取决于现有的社会规范。
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在一些社区内部存在着相当严格的规则。但也有很多社区对其成员的行为方式较为宽容。有趣的是,社区的内部社会规范本身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对而言,那些被证明有益或者可以有效执行的规范会长期稳定存在,而一些得不到支持或者有害的规范会慢慢消失。
研究人员提出,借助进化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的动态发展,包括成功的规范如何传播,有害的规范如何消失。为了理解社会规范的动态发展演变过程,研究人员将2080种规范输入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由混合性人口组成的大型社区中合作规范很难维持。如果将混合人群细分为多个较小的社区,合作规范则较为容易持续存在和发展。
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结果,研究人员还发现,越简单的规范其存在越相对稳定。这项研究为社会规范、由此引发的声誉和人口结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它表明,人口结构显著影响哪些社会规范会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人们之间合作的持久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规范演变及其在促使人们合作方面的作用。
(赵琪/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