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辞书整理与考释
2021年12月07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7日第2303期 作者:熊加全

  汉语文字学,古人称之为“小学”,是研究汉字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历史分期把汉语文字学划分为五个阶段:先秦古文字研究;秦汉篆隶文字研究;魏晋以后的行书、楷书研究;六朝唐宋以来的俗字、简体字研究;近代方言字的研究。目前,学界一般将汉语文字学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古文字研究,研究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近代汉字研究,研究隶书以下至明清的近代汉字;现代汉字研究,研究“五四”以来记录现代汉语的汉字。从学科分类来看,传世辞书是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主要以刻本为主,也兼及不少写本。

  传世辞书的阐释与研究现状

  传世辞书是指秦汉以至明清流传下来的各类辞书的统称。按照编纂目的不同,传世辞书主要可以分为字书、韵书、雅书以及音义书四类。字书是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和辨识读音为目的而编纂的辞书,主要有汉《说文解字》、梁《玉篇》、辽《龙龛手镜》、宋《类篇》、金《新修累音引证群籍玉篇》、金《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明《字汇》、明《正字通》、清《康熙字典》等。韵书是指按韵目编排汉字的辞书,主要供人们写作诗、赋、词、曲时检索韵字,同时也兼字书的功用,主要有唐《刊谬补缺切韵》、唐《唐韵》、宋《广韵》、宋《集韵》、金《五音集韵》、元《古今韵会举要》、明《洪武正韵》等。雅书是指解释古代词义的辞书,也称为义书,主要有《尔雅》、魏《广雅》等。音义书是指专门为解释文献典籍中疑难字词的音义而编撰的辞书,主要有唐《经典释文》、唐《一切经音义》、五代《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等。

  传世辞书收录了大量的字形及音义内容,为近代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它们大都对其所收录的一些疑难俗字作了不同程度的辨识与认同工作,可供今人参考与利用。同时,由于编纂失误、传抄失误等原因的影响,传世辞书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使用造成了困难,也对现代辞书的编纂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近代汉字研究的发展,学界认识到了传世辞书对于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性,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传世辞书数量众多,且大多收字繁巨,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传世辞书中仍存有大量的疑难字有待考释,也有许多常用字释读存在困难而未予解疑,还有很多字形的音义存在问题却尚未加以勘正,这给人们的识读及现代辞书的编纂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传世辞书整理与研究的重点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传世辞书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以推进疑难字的全面考释与深入研究,借此解决人们的识读困难,并消除其对现代辞书编纂造成的不良影响。

  加强疑难字的考释。近年来,学界对传世辞书中的疑难字作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中仍有大量未作考释的疑难字。例如:“懧”的考释就很有代表性。《字汇补·心部》:“懧,《战国策》:‘愦于忧,而性懧愚。’注云:‘懧,当作懦。’”《战国策·齐策》:“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宋鲍彪校注:“‘懧’当作‘懦’。《集韵》:‘弱也。’”实际上,以上诸家以“懧”为“懦”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说文解字·心部》:“懦,驽弱者也。从心,需声。”“懦”,《广韵》音“人朱切”,《集韵》又音“奴卧切”。由此可以看出,“懧”与“懦”尽管义同,但“懧”从寧,不可音“人朱切”,亦不可音“奴卧切”,所以二字不可混同。既然“懧”不可释为“懦”,那么“懧”该如何解释呢?经过仔细考释,“懧”实际上同“儜”。《玉篇·人部》:“儜,女耕切。困也;弱也。”《广韵》平声耕韵女耕切:“儜,固(困)也;弱也。”将“懧”与“儜”二字比较后可以看出,它们不仅义同,而且声符也相同,又亻旁、忄旁俗书常可换用,故“懧”当同“儜”,亦当音“女耕切”。这一考释也可以在刘向、范祥雍等人的注释中得到佐证。西汉刘向集录的《战国策》注为:“鲍本‘懧’,当作‘儜’。《集韵》:‘弱也。’”范祥雍《战国策笺证》:“鲍彪云:‘懧当作儜。《集韵》:弱也。横田本从之,改懧作儜。按:字书无懧字。儜字亦见《切韵》、《广韵》,注同《集韵》。”《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懧”字皆据谬说而谓同“懦”,可说是没经过仔细考证。通过这一考释,不但勘定了前人的文献释读问题,也纠正了现代大型字典的编纂失误。

  重视常用字的释读。疑难字的考释固然重要,但常用字的释读也不容忽视。常用字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们在社会中的使用频率更高,与人们的联系更为密切。近日,央视网书法频道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一段旧视频,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作为书法专家的主讲人在视频中说,颜真卿将“蒲州刺史”的“刺”写成“刾”,是写了个错别字,反映出当时颜真卿的情绪失控:“颜真卿将‘刺’字写成‘刾’(其读作jiá),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对此,不少网民指出,“刾”是“刺”的异体写法,并非错字。这些网民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刺”写作“刾”,在唐代前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仅传世文献、石刻文献以及出土的简帛文献等材料中有大量的记载,传世辞书对此问题也多有解释。例如:《篆隶万象名义·刀部》:“刾,且致、且赐、且亦三反。殺也。刺,同上。”敦煌本《王韵》去声寘韵此豉反:“刺,针刺。俗作刾。”故宫本《王韵》去声寘韵此豉反:“刾,针刾。古作刺。”这些辞书大都成书于唐代,由此也说明了“刾”在当时是“刺”的一个常见写法。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在对传世辞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一些常用字进行历时的考辨,借此可避免在文字解读中出现常识性的问题。

  加强义训失误的考辨。传世辞书所收字形的释义也存在很多失误,这些失误大都是其在传抄过程中因形近、音同或音近、脱文、衍文、误植、误截、妄补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失误给人们对其使用造成了障碍,因此应加强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辨,以解决其释读问题。例如:《玉篇·子部》:“孟,莫更切。长也;子也;始也。”对于“子也”这一义项,胡吉宣认为“子”是“字”的讹字,这一观点是可商榷的。《方言》《广雅》“孟”都训“姊也”。《篆隶万象名义》“孟”下也有“姊也”这一义项,可知《玉篇》作“子也”,当为“姊也”之声误。《汉语大字典》“孟”字下据《玉篇》增收“子”这一义项,应删。又如:《玉篇·广部》:“序,似吕切。学也;舒也;东西墙也。又长幼也。”而原本《玉篇·广部》作:“序,徐举反……《白虎通》:‘学有教,里有序。序者,序长幼也。’”据此可知《玉篇》训“长幼也”,当为“序长幼也”之脱误。《汉语大字典》“序”字下据《玉篇》收录“长幼”这一义项,也应删。作为近代汉字的重要载体,传世辞书收录了自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历代人民所使用的汉字字形,其中有很多字形在传世文献中久已失传,在文字学、文献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传世辞书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考释,不但对其在传抄与编纂过程中产生的失误作出全面的校勘与整理,并对其收录的疑难字进行系统的考释与研究,借此对汉字在各个时期的用字特点和用字习惯作出全面的概括,并对汉字的历史传承与历时演变进行系统的探究。通过此项工作,可为疑难字考释、近代汉字研究以及中国辞书学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为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与研究”负责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