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区域国别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2022年06月16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6日总第2428期 作者:罗林 张蕴岭 钱乘旦 兰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呼之欲出,在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理论体系构建中,区域国别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期“学术圆桌”邀请三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就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深入探讨。

  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担当——从“大国之学”到“大学之学”

  ◇罗林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深入观察世情、构建本国战略的“大国之学”。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相当于推进世界国情的“基因库”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叠加的现实背景下,深度破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密码”和“历史基因”,促进中国智慧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构,为新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时代命题。

  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以实体研究对象为核心,以满足国家对外交往需求为目标,集中现有学科体系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对海外知识发掘梳理和组织整合的学问。区域国别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现有知识体系中尚不存在、且以海外国家和地区为实体研究对象的知识领域。也就是说,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任务是填补关于海外国家和区域实体对象知识的“绝对缺乏”。其次是要将散落在各学科内的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以实体对象为核心的全面知识体系。对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实体研究对象则重在发现填补各学科间的知识空隙,加深对实体研究对象总体全面的了解。

  区域国别研究在方法论体系上坚持以研究对象整体原则为指导,运用不同学科之间的高度聚合形成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区域国别研究要满足国家对外交往的现实需求、解答现实问题,就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的实体研究对象。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整体观是将人作为核心,避免实体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化、符号化,表现为“一国一域、一事一策”。这是因为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面对的政府和民众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主体,将人的核心主体地位摆在前面才能有效地沟通与合作。而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就要求相关研究避免将研究对象抽象化、符号化,相反,要通过对人文向度中人本精神的发掘,凝聚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道德理性和价值共识,增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现有的学科划分体系是形成整体性知识的最大障碍,因此,跨学科的努力成为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史三个与区域国别研究实体对象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协同配合积极探索,采取“自下而上、凝聚共识”的方式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跨学科协同发展这一广泛共识,如倡导以国别研究对象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科设置;强调从研究对象本体出发摆脱国际问题研究的惯性思维和经验套用,围绕同一实体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角度开展全面研究;从文化圈互动与融合出发构建区域研究大学科等。

  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现有一级学科体系下,作为二级学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学科发展模式与区域和国别研究应该以实体研究对象为核心形成整体性知识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区域国别研究与现有学科之间仍存在矛盾,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内表现最为突出。有学者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联系密切,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前者都大于后者”。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只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一部分,本质上属于国际关系学科”。还有学者主张“区域研究与政治学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互敬互利和良性竞争的知识关系,走出一条对话和融合的新路”。基于此,区域国别研究应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以改变在现有学科目录中“无处安身”的尴尬境地,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实践

  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是传统学科的衍生与再创造,其基本特质集中体现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以及建构性、实践性等多个方面,以创新学科体系服务当代国家社会变革和发展实践。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来看,区域国别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部融通发展,外语专业研究力量从传统的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向国别研究转型,构成了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发展的1.0版本;第二阶段是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历史、政治学各一级学科协同交叉的阶段,探索出“文史融通”“外语+”两条发展路径,构成了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发展的2.0版本;第三阶段是交叉学科门类下,以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和“优势学科”(其中优势学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政治学,也有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等)为基础,经济、社会、军事、安全等领域交叉融合发展,我们将其称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发展的3.0版本。各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大力推动多学科协同交叉的发展路径,在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历史和“优势学科”三个一级学科内都有成功案例,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已经成为各高校在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上的广泛共识。

  此外,区域国别研究学科要真正地在高校落地生根,还要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整合在新一代区域和国别人才身上,以综合型、交叉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作为打破学科壁垒的突破口。大力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要牢牢把握住跨学科跨专业这一条主线,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打通学科内部的横向通道。与在研究成果上实现知识的整体性整合相比,将以实体研究对象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整合在人才身上,有着更为深刻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掌握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多个学科内接受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围绕着不同的实体对象进行长时期追踪研究,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对外交往需求的“通才”(即“国别通”和“区域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的“国别通”和“区域通”参与其中,形成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大家庭,培养更多优秀的跨学科人才。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工作正在从“大国之学”转向“大学之学”,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呼之欲出,区域国别研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作者系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授)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是时代所需

  ◇张蕴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和影响世界的思想理论体系,需要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话语权,要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理论体系构建。

  就国际问题研究而言,区域国别研究是基础。因此,在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理论体系构建中,区域国别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特殊的作用。区域国别研究难度很大,属于交叉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专业,任何一个专门学科都解释不了国际区域,更解释不了国家。因此,区域和国别研究需要引入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区域国别理论的研究特色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是关于国际范围内的地区国别的理论体系。区域国别研究有三个特性:一是差别性,因为每个国家的人都以自己的视角对外部地区和国别进行观察和分析,形成有别于他者的立场、观点,这些立场与观点对于国家政策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是内在性,从根本上说,每个区域和国家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质,形成了各自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构成体系;三是共同性,作为互通的世界,各国间、区域间都有着长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也使得区域和国别发展形成具有普遍性、共享性的性质与规律。因此,区域国别学是基于三个支点构建的,即本国观察视角、对象国内在性和共同性,显然,尽管内在性和共同性是区域国别学的基础,但是,不同的观察者视角必然会写出不同特色的理论,在很多情况下,一些理论带有很强的观察者的主观性和偏见。

  长期以来,区域国别研究有影响的理论大都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美欧大国。这也不奇怪,因为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崛起后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加强了对区域国别的研究,形成了基于其价值观认定和利益定位的区域国别定论和理论。一方面,这些定论和理论成为其对外政策的根据和引导,为实施对外扩张、殖民、控制、干预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话语传播,形成世界具有主导性话语权的理论。当然,这并非说他们所有的有关区域国别理论都是错的。许多基于区域国别自身特质及共同性特质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区域国别研究和理论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国别研究包含两个层次:区域和国别,这两方面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各自的定位与特质。因此,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区域国别学既需要对国际区域做专门的研究,也需要对不同的国别做专门的研究,当然还需要对区域国别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国际区域有不同的层次,有以洲为基础的大区域,有大区域下的次区域,也有次区域下的小区域,如今,在各个层次上都发展起了以区域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治理机制,如欧盟、东盟等已经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管理与治理的功能,因此,需要构建国际区域学理论体系。国别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二战后最大的变化是西方殖民制度瓦解,民族国家独立。如今,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获得新的发展,政治上探索与创建符合本国特质与利益的国家治理方式。因此,需要构建基于各个不同国家的国别学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学。显然,这不是单一的专门学科,而是带有多重、多向交叉的综合理论体系,是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为合体的科学大系,这也是为何区域国别学需要新兴交叉学科支撑的道理。

  区域国别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

  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方法也是不断演进的。传统的区域国别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文学科方法。例如,以对象区域国别的语言训练为基础,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重视对象区域国别的历史、人文特征,重视本土资料收集与解释等,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关区域国别的分科理论。现代的区域国别研究则越来越多地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法,力图以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甚至量化的方法认识区域国别问题,提出分科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分析框架,也就形成了历史的区域国别研究,政治的区域国别研究,经济的区域国别研究,社会的区域国别研究,文化的区域国别研究等,各自都有学科支撑的基础。然而,由此一来,区域国别研究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无论是区域还是国家,都被肢解了。从学科的视角,这种分割也不无道理,因此才有了深度的学科专门学问,但是,在现实复杂构成的区域国别存在与发展中,这种分割往往产生误导,形成错误的定论和政策取向。比如,对国别经济的分析,如果不考虑政治,不考虑社会,可能会得出偏颇的结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特别是对于国别的认知,需要建立在交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了解、分析与定位。对于区域的研究,更是需要有新的理论构建,需要考虑全球化、区域合作发展的因素,需要考虑国别发展与关系的因素,需要考虑历史、族群、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缘等多领域的因素,在这方面,区域和国别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显然,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理论构建是一项大工程。

  区域国别学理论的构建

  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有着很长历史和雄厚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我国深入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我国设立交叉学科门类,交叉门类下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对于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举措。有了学科支撑,可以对研究、教学进行科学的布局、涉及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将会得到新的大发展。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大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新型人才,充实到研究、教学以及政府部门、企业、国际组织等。就像“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外领域都需要大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角度,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支持下,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成果,包括教材,向世界推介,这样,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在对外关系、国际交往中获得话语权的主动性。

  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广泛吸收国外已有的优秀成果,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的伟大事业,对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性影响。中国人看世界,对世界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在世界的话语权等,应该有,而且也必须有有别于他者的立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今与未来、世界新秩序构建等重大问题上,要体现东方思想的观察与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理念引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变的本身孕育着推陈出新的机遇。在此情况下,我国加强对世界区域国别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理论体系是时代所需。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动员和组织国内研究机构、高校的力量一起做。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与合理规划,把理论构建与服务国家战略,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也会使得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1+1>2:区域国别学为学科融合开新局

  ◇钱乘旦 兰旻

  近年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区域国别研究设置为新的一级学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的要求,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长期以来学界呼吁建设区域国别学科的回应。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从大局出发,协同合作,努力推动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增设区域国别学是时代要求和国家之需

  我国涉外研究的起点在区域、国别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然而,由于未得到独立学科的支撑,缺乏系统的学术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面临诸多“卡脖子”的现实问题,尚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国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作用。将区域国别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无疑将为全面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推动相关研究突破瓶颈,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

  增设区域国别学将开启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区域国别研究的任务,是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的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它要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研究者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参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各领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地区或国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以获取对地区、国别的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区域国别研究有其确定内涵,它既是学科交叉,也是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是指现有各学科共同聚焦于某区域、某国别进行研究,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合力;交叉学科则意味着,区域国别研究不是现有各学科的简单相加,它是对现有各学科边界的突破,它通过融会贯通各学科现有的知识,在现有学科各自边界之外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知识点,发展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可以形成对区域、国别全面的观察,达到对该国、该地区的完整了解,从而为国家决策、社会思考、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对于现有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意味着做加法,是“1+1>2”,通过多学科交叉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全新认识,导向新的知识体系。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将对传统学科起到推进作用,扩大它们的研究范围,拓宽它们的研究思路,通过交叉实现突破,形成各学科融合发展的共赢局面。

  推动区域国别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明确目标,加快构筑区域国别研究的“四梁八柱”。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支撑。尽管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多年的实践已为区域国别研究独立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我们仍要尽快厘清它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与研究对象、二级学科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成果向应用的转化、学科评估的体系等根本问题,为该学科搭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明确其发展方向。

  二是守正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是设立新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该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新学科解决了一直以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卡脖子”问题,也对未来培育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应在借鉴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同时,创新探索跨学科体系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应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推进相应的各种配套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是凝聚共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它与历史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传统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学科提供的知识是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来源。同时它还与教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学科相关联,这些学科有关区域国别的研究内容也会融入到新的学科范畴中。在新形势下通过顶层设计增设区域国别研究新学科,就是希望各方凝聚共识、协同合作,共同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的责任。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各学科应当主动打破学科藩篱,加强跨学科与多学科的交流协作,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完成好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使命。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未来需要各学科同心协力,共同将其建设成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学科。

  (作者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