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学科视角分析公共外交新实践——评《公共外交:数字化时代全球公共参与的基础》
2022年11月10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0日总第2527期 作者:陆泉枝

  20世纪60年代,公共外交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美国政坛。作为外交工作的公众层面,公共外交指行为体(如政府、机构、团体、个人等)调动外国公众参与,以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国际环境并达成特定预期目标的外交活动。可见,公共外交与各国民众休戚相关,并非只是一种政府行为。

  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起步不过十几年,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稳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塑造强韧的国家品牌,国内高校需得深化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而民众也要对其有所认识并积极参与其中。本着这一宗旨,2022年7月,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联手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套“公共外交译丛”,其中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ull)的新书《公共外交:数字化时代全球公共参与的基础》(Public Diplomacy: Foundations for Global Eng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由于内容体系结构完善、以史为鉴并强调跨学科分析、关注当代数字社交媒体的影响、案例选择国别范围广泛、重视中国文化举措等特点,在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该书不仅总结了经典公共外交中倾听、倡议、文化外交、教育交流和国际广播五项基本元素,而且还对新世纪涌现的国家品牌与伙伴关系两种全新形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作者针对上述五项基本元素,先下定义并简要勾勒其历史,然后结合古今外交实践中成败的案例予以阐述,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虽然这些元素优先级别不同,并在信息流动方向、可信度来源和时间跨度上有所差异,但在外交实践中必须结合政策通盘评估其效果并避免顾此失彼。在公共外交过程中,单个部门或国家谋求各自的发展目标实属常见,但作者强调,不同国家在应对全球问题时理应秉持合作精神。尤其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疫情带来的挑战让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绝非一国之力可以应对。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通过具体案例给出教训并提出建议,还为多个公共外交元素设计理想的步骤,并为当代民众参与公共外交制定基本规范,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公共外交理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该书既强调历史的作用,也非常重视从跨学科视角展开分析。得益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外交经历,作者在论述公共外交的五项基本元素与国家品牌和伙伴关系时,尤其注重从历史视角吸取经验教训,整体采取了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研究思路。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革新,都不能消除历史在全球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作者在分析中非常重视跨学科视角,始终将国际关系、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公共外交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作者在探讨倾听和倡议两项基本元素时就吸收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反复强调人们囿于感知和情感局限而产生社会和认知偏见(比如鸵鸟偏见、确认偏差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禀赋效应、光环效应),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教会人们如何予以克服。

  为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书强调行为体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必须进行必要的信息审查,并对虚假信息及时予以驳斥。进入21世纪以来,全新数字与社交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过去人际交流自上而下垂直进行的局面,导致沟通与交流活动更多在同行或同行之间呈现水平延伸的趋势,而且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加巨大。不过,该书并未孤立地夸大这些新兴媒体的效应,而是将数字时代下公共外交的诸多元素与社交媒体结合考量,由此客观全面地揭示这些全新媒体的潜能与局限。此外,作者认为,全球民众都是公共外交的参与者,绝非欧美几个大国的表演活动。2016年,国内引进的瑞典学者詹姆斯·帕门特的著作《21世纪新公共外交:政策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仅以英国、美国和瑞典三国的案例来阐述2000年以来全球化和新媒体背景下公共外交的最新趋势。而《公共外交》这本书拓宽了案例的国别和地区选择范围,将多个国家不同类别行为体的外交实践融入作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备受学界诟病的欧美中心主义。

  该书尤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公共外交舞台上的诸多举措和文化活动。针对20世纪70年代末改善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上发挥的显要角色以及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对抗西方广播霸权的不懈努力,书中都不乏精彩的评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悠久的邦交礼仪。而对中国读者来说,该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作者熟稔不少中国古代典籍,会不时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谈到国家软实力建构时,作者十分推崇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外交政策,并多次引述《孙子兵法》和《帝范》阐述倾听元素分别在克敌与治国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毫无疑问,作者对这些典籍的引述也彰显出中国古代智慧对当代公共外交研究的特殊贡献。这启发我们今后在公共外交研究与实践中,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全新格局和大国特色。

  纵观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二战以来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却从未间断。随着近几年全球不稳定性的增加,公共外交发挥的作用亟待拓展。有时,卓有成效的劝说比强权更为重要,全球民众必须通过加强沟通来提防战争升级殃及无辜的恶果。正如作者在本书末章总结教训时所言,“公共外交事关我们每个人”。这就要求每个个体在与国外公众接触和交流中,恪守互相尊重、求同存异、透明公开、和平共处的信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大国民众应有的不卑不亢的交往姿态。对此,该书无疑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人们在数字时代可以切实领悟并践行开放、平等、友好、合作的公共外交真谛。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