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承担起文学使命
2023年10月25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5日第27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10月15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陕西文学的时代使命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陕西文学的时代使命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交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文学的新使命、新担当。

  记录时代变迁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中,陕西文学无疑是一道颇为亮眼的风景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苏仲乐表示,从“五四”的儿女们——郑伯奇、冯润璋等,到在革命与战争中历练自我的延安作家群;从主动实践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柳青、杜鹏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强势崛起的“陕军”,再至当下丰富多元、各显风采的作家创作,这条前后相承的创作脉络,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考察百年中国文学变迁中极其重要的参照坐标。陕西当代文学,更是以其既关注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又记录了时代巨大变迁的担当意识和宏大追求,突出显现了陕西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秦地作家们的创作活力。

  1993年的“陕军东征”是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值得记忆的辉煌历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高度重视“陕军东征”史料的搜寻。他呼吁学界要抓紧搜集整理“陕军东征”史料,尽快开展对健在作家系统的“口述”史工作,编纂一套史料翔实的研究资料丛书,呈现“陕军东征”完整可信的历史面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作为亲历者,从陕西作家蓄势多年的群体“爆发”、长篇小说长足崛起的鲜明标记、新的文学时代登场的确切信号三个方面,阐释“陕军东征”文学风向标意义。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贺信中说,“陕军东征”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昭示着文学陕军的活力和魅力。陕西作家携带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浮躁文坛吹来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促进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陕军东征”也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径。陕西文学现已到了再攀高峰、再创辉煌的关键阶段,要传承好陕西地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冲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不断创作出新的佳作,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新的贡献。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宁提出,在时代巨变、媒介革新、文化转型的背景下,陕西文学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在表现复杂现代都市生活和新兴乡村生活、重视网络作家、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方面,突破文学原有的界限,在泛文学视域下实现纸质文学与现代传媒、数字化相结合,从而促进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种跨越国界、联通世界、直抵人心的交流方式,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学的海外译介,能够促使中国文学在更大、更自主的平台上与世界文学自信对话。韩国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朴宰雨详尽介绍了“文学陕军”在韩国学界的研究状况,展示了贾平凹、陈忠实、路遥作品在韩国的翻译、研究成果,希望借“文学陕军”之桥梁,推动陕西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从延安时期至今,陕西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和革命精神滋养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代代杰出的文学家,形成浓郁乡土生活风情、史诗性写作风格、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等文学传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深沉的精神风骨和慷慨激昂的美学风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会学者表示,陕西文学应吸取历史经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找准文学的价值旨归和衡量标准,运用丰富多样的叙述话语、表现风格、艺术手法讲好发生在陕西大地上的鲜活故事,用新时代文学风貌与魅力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当代价值,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持续创造力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佳作。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