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深耕古都文化沃土
2023年11月23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3日第277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越 通讯员 刘仲华

  “千年历史看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过40多年发展,形成了专注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专业队伍。近年来,随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使命的提出,研究所勇于担当,致力于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挖掘、成果转化、科普宣传作出了贡献。

  立足北京 研究特色鲜明

  深入研究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鲜明特色,并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历史研究所成立初期,前辈学者主要立足于对北京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了《秦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蓟城资料》《清实录北京史资料辑要》《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同时,研究所也对北京历史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北京历史编年》《北京古今十讲》《北京历史纲要》等,对北京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进行了基本梳理。

  在相关通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1994年出版的《北京通史》。该书依据北京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分编十卷,横跨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填补了北京史研究的空白。《北京通史》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首届社科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

  此后,历史研究所逐渐进入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阶段。始于2006年的《北京专史集成》截至目前已出版政治史、建制沿革史、文化史、文学史、民族史、风俗史等十数个系列书目,从专门史领域对北京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凸显了地域特色,拓展了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空间。

  此外,围绕北京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历史研究所也在多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专长,并在历史地理研究,清史、满学研究,宫廷礼仪文化、民间习俗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研究所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2018年,尹钧科研究员主编的《北京城市史》首批六卷出版。该丛书首次横向探索北京城市史,从环境交通、建置机构等角度为古都北京“画像”,为北京当代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15年,北京市提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思路,侧重点为以长城、运河、西山为地理依托的“三条文化带”。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历史研究所撰写了《关于将永定河流域打造成北京第四大文化带的建议》,提出“建议打造永定河文化带,并将其写入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之后,“西山文化带”被正式确定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北京的“三条文化带”有了更为规范的名称。

  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围绕中轴线的文化价值转化,王岗研究员撰写的《关于打造南中轴老北京民俗体验一条街的建议》一文,提出以中轴线的文化价值为基础,组织具有北京特色的老字号,打造更多商业活动,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对接。

  历史研究所先后申请了多项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课题。《北京古都文化资源挖掘与价值阐释研究》《大运河北京段史料整理与研究》《“一城三带建设”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大运河北京段历史风貌研究》《北京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文献整理与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完成,促使历史研究所在服务现实中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科普宣传方面,历史研究所以科普读物、讲座、电视节目等形式为载体,持续宣传“三条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研究所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长期在《北京日报》《北京文史》《北京观察》等报刊组织发表相关科普文章,致力于展示北京文化历史风貌。

  2018年,历史研究所承担了“北京文化书系·古都文化丛书”的撰写任务。丛书系统梳理北京悠久灿烂的古都文脉,彰显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著名文化学者、“北京文化书系·古都文化丛书”主编阎崇年表示,“北京文化书系”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既是学术创新,也是文化研究成果有效转化的体现。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