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2023年11月23日 14: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3日第2779期 作者:杨德山

  作为新组建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居于什么地位?有无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否可能构建这一体系?怎样构建这一知识体系?这些基本问题急需人们思考并予以明确的回答。

  “中共党史党建学”就是它自身

  作为法学门类中新组建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如从课程设置、知识传播开始时算起,“中共党史党建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只是相当长时间里它们处在“自发”状态,现在到了该“自觉”的阶段。这种“自觉”需要学科的同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有清晰、共同的认知:一是它属于法学门类,有这个学科门类对所属一级学科的要求,同仁应该尊重、遵守;二是在此前提下应该确认该一级学科下的基础学科“中共党史学”不属于历史学门类的任何一级学科或研究方向、领域;三是该一级学科下的另一个基础学科“党的建设学”也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政治学学科,更与它的研究专题“政党政治”无涉。

  “中共党史党建学”就是它自身。有的观点认为,在该学科下先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或原理)”研究方向以解决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有道理的。基于设立这一学科的共识来看,“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即无论一级学科下设置怎样的研究方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党”。否则,就会在学科属性方面迷失自我。“中共党史学”如果不以“党”为对象,就不知道在研究谁的历史;“党的建设学”如果不以“党”为对象,就不知道在研究哪个党的建设。就现阶段学术界的学科化研究总体情况而言,中共党史、党的建设都充满了中国特色,只是在“学”的方面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和反映,尤其是按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如何去构建还有些不同意见。就目前的研究态势看,学术界对以上两个研究方向,关注或夸大了它们之间差异性。做学问、搞研究,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我们只要从差异中寻找到相同点,相异的两者完全可以融入(合)发展。目前,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大家不妨关注一下中共党建史研究。由此,关注“中共党史学”研究者能够了解中共党史的活动主体是什么,关注“党的建设学”学者也能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党的建设。

  何以重要?关键在“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迫切需要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就当下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定为学科研究领域或对象最接近的学科便是“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或者新近由它们做基础学科构成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毫不夸张地说,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贯穿于党的百年历程,根本任务在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则在于落实一个“中”字,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实际工作要求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在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或者说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一部党史首先是一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化是其应有之义。在党的建设工程中,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基础性建设,“灵魂”建设。其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装全党是其根本性任务。可以说,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以推进“伟大事业”,领导全党在实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以推动“伟大工程”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不竭动力。

  另一方面,从整体看,“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其他学科相关问题的来源。如“矛盾论”“实践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生产力标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时代观”“大历史观”“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等。当然,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之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能集中体现出“中”的特征。

  何以体现?关键在“通”

  既然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此重要,那么它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它的基本轮廓如何呈现出来?我们这里仅以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一般的知识点及其简单关系为例,略作阐述。

  就中共党史学科方向而言,它以历史发展过程来展现其独有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知识点的层级初分,第一级自然是“中共党史”;第二级当然是百年中共党史的四个历史分期,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第三级应该是四个分期中具体分期,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第四级必须是再具体的分段,如武装暴动阶段等。而这些阶段的区分又以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后来人们在经过回溯过往以为其重大、重要而为标志(主要是党的重要会议,突发政治和军事事件等),如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百年中共党史知识体系就是这些不同层级的知识点按照历史自然发展过程的递进关系,成垂直维度连接起来的。当然,这些历史自然发生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点及其连接而成的知识体系只是中共党史显现的一面——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而其隐现的一面则更为重要,如从理论创新史角度看,迄今为止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三个阶段、四个方面展开的,只是具有中国特色而已。只有将党的理论发展史、自身建设史等其他方面历史的知识点及其知识体系与不懈奋斗史的知识点及其知识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识,才能展示出中共党史自主知识体系的风貌。

  就党的建设学科方向而言,它直接呈现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进而是未来的工作安排和重点部署,一般情况下似乎党的建设知识点或知识体系也随之不断更新。其实不然,时政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需要历史积淀、人们认同和实践检验。

  一方面,党的建设理论指导和基本方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本原理,尤其是直接吸收列宁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建设理论并借鉴其方法而来,诸如“党是工人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要同党内“左”、右两种错误倾向进行斗争,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等等,至今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和运用,只是使用了中国语言表达而已。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应党的政治(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形成新的话语表述。以“党的建设”目标演变过程为例,就是依照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并冠之“伟大工程”,即“伟大工程”(1939年)、“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2017年)。就“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而言,它就包含了基本原则、主线主轴、工作布局、目标指向等各方面的知识点,并由此构成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假如将“党的建设”确定为第一层级知识点,“党的政治建设”则为第二层级知识点,“政治信仰”则为第三层级知识点,“政治立场”则为第四层级知识点,“党性立场”则为第五层级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呈水平维度依次展开,构成以种属关联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应该在上述党史的垂直维度和党建的水平维度交织在一起进行构建。放弃党建水平维度的知识体系建构,党史垂直维度的知识体系构建就会失“姓”、失“准”,弄不清百年来哪些历史知识点属于党史知识点,属于党史知识体系。离开党史垂直维度的知识体系构建,党建水平维度的知识体系构建就会失“真”、失“深”,弄不清现实的党建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面貌。易言之,关键在这个一级学科下两个基础学科方向之间的沟“通”。

  何以可能?关键在“党”

  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能不能构建起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目前,业内多数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教学并坚信“中共党史”属于历史学门类专题史学科的同志多持谨慎态度,甚至不少人认为这两个学科方向能否“融合发展”都是问题,能“整体建设”就不错,罔论自主知识体系了。

  理由主要有三:在理论上,“按照学术规范或惯例,党史研究以纵向思维方式为主要研究方法,而党建研究则以横向理论分析方式为主要研究方法,如何在一级学科框架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科逻辑上是一大难题’”;在现实中,“党史学者不便或很少去研究党建,研究党建者则很多不懂党史以及党史研究缺乏党建的理论深度,党建研究缺少党史研究的历史底蕴等多重尴尬局面,两支队伍的学术联系比较淡薄”;在经验上,不少党校目前党史党建合为一个教研单位,但由于社会环境促成了重党建轻党史的现象,党史被边缘化。而业内一些从事“党的建设”研究和教学并坚信“党的建设”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学科的同志认为,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比较突出的“党的建设”学科方向,其研究:首先,必须懂政党政治一般原理,把握政党运行的一般规律,才能在比较研究中了解“党的建设”理论的特殊性,展现党的建设、执政规律的个别性;其次,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这是党建研究背后的理论支撑,须祖述马列,中述党的历代领导人,再及当今党建理论和实践,以言一脉相承;再次,中共党史之于党的建设研究只是为现实理论观点提供历史佐证而已,诸如“我们党历来……”,而后按四大历史时期领导人的相关言论,或官方党史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结论依次展开,至于具体、真实的历史情节和争议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较真了可能还会减弱对现实问题论证的力度。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党”。

  其一,无论是“中共党史”,还是“党的建设”,最大的公约数是“党”。换言之,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无论下设多少个除党史、党建两个基本学科方向之外的学科方向,如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内法规、党务管理,等等,均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展开,所以有的同志称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为“党学”或“中国共产党学”,不无道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探索工作,自然也应该围绕“党”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其二,从学科发展历程看,“中共党史”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课程建设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学科建设阶段,党、政领导机构从来没有将其定位于历史学课程或历史学学科,它只是具有史学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学科方向之所以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更为突出的“党的建设”学科方向长期联系在一起建设,原因就在此。遵循历史学研究范式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知名专家都一致强调,自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共党史研究者,而是现代史学者。目前一些党史学者之所以感到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前景暗淡,主要原因在于更加关注的是中共党史学科方向“史”的分量而不是“党”的要求。

  其三,当然,这与“党的建设”学科方向自身建设学术化方向不明朗有很大关系。作为课程建设,它起初为的是向新党员介绍和传播党的基本知识,增加他们对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后来是对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党建知识教育、党务工作技能培训,以便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作为学科建设,新时期以来,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与“中共党史”学科方向唇齿相依。不过,学术独立性一直模糊。由于它长期置身于政治学下面与中共党史一起构成的二级学科,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多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研究方法关注现实的党建理论和实践状态,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国际上苏东剧变发生,以及国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借鉴和运用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和西方政党政治的话语来诠释和分析中共党建的方式登堂入室。

  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理想、途径,注定这种将政党视为“政治中介”“选举工具”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生活南辕北辙,且有哗众取宠之嫌。所以,不少党建研究领域的文字成果除了有一定的宣传效用外,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不但为中共党史学界同行,也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小觑。究其原因,研究者一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二是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原理与当今党建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思考和研究;三是没有关注事实存在但总被忽视的中国政党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密切关联;四是不少研究者没有应有的中共党史学术自觉。

  换言之,只有中共党史学科的从业者从“党”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个基本命题的意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干什么”或者“干了什么”这个本学科方向的核心命题,进而做出真正的中共党史研究。只有党的建设学科的从业者从“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不是从西方政党政治的视野出发,认真吸收和运用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党的建设学科做深做实。所以,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下的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基本专业方向,不但不能像过往那样或画地为牢,或“整体发展”,或“融合发展”,而应该“融入发展”。

  何以实现?关键在“高”

  如何才能构建起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高”——眼界要高、视点要高。

  其一,眼界要高。要在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意蕴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及在此基础上怎样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等基础问题。基本方法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 “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的责任自觉;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若干重要论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论党的自我革命》和《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等重要著述的精神,在“大历史观”“大党史观”“大党建观”指导下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构建好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换言之,要从过往对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思路束缚中解脱出来。

  二是视点要高。要在历史、社会、文化三维度结合的视野下审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首先,无论是中共党史,还是党的建设,从人类政治发展角度看,都是近代以来政党政治的阶段性现象。因此,把它们的出现、发展纳入历史学视野认识是首要任务。以中共党史为例,不以世界近代史为背景,无从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有有别于中国古代史的近代史;不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无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生缘由;不以世界现代史、国际共运史为背景,难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其次,在社会生活中,中共党史党建现象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自然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状况、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等要素的制约。因此,考察和研究中共党史党建需要有宏观的社会视野。以党的建设为例,不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实际出发,不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出发,就难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置党的政治建设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领地位并视之为根本性建设,以及把党的思想建设置于基础性地位,等等。再次,从文化层面看,“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打开了全新思路,形成全新认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让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使其充满了生机活力,从而不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避免了苏东剧变的悲剧,而且展示了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光明前景。这些不但都能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刻意蕴,而且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之脉。

  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审视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无论是从知识体系本身而言,还是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建设,都应立足于“党”着眼于“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中共党史党建学当仁不让。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