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艺批评的人民立场
2023年12月29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9日第28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徐大威

  12月2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大连举办。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引领意义,认真总结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的研究路径与创新发展。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表示,强化文化主体性的基本路径是融汇创新,即通过“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最终创造出新时代的新文化。融汇创新的关键是有机结合。融汇创新应注重辩证取舍、注重立足现实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认为,马克思主义推崇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进入中国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生成了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并将其推向成熟之境。不同于西方,中国文艺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流溯的现代性”形态,即在向前流动中有着对于古典传统的溯洄;文艺界塑造了一批现代君子式典型形象,恰是“第二个结合”进程在新时代文艺作品人物形象中的生动呈现,同时还致力于个体心结的纵深剖析,深挖社会生活巨变在当代中国个体心理激发的深层反响。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表示,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一个趋势是元理论的终结和多样性批评的崛起,体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应努力探寻一种中国式元理性话语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文艺标准和审美尺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实践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创作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谈到,“经典文艺形象”是对文艺经典理论的突破,这个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领域中具有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一个命题。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作为文艺经典的基本要素,既有对以往经典理论的继承,更有超越,是对文艺经典的最新表达,同时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典论。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典叙事魅力在技巧之余,更来自情感介入,对于叙事艺术而言,创作者要深入扎根生活,且能够被对象所感动,写出情致动人的叙事作品。艺术真实主要在于情感真挚和真实,塑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是形象塑造的更高境界,这些都对当代叙事艺术写作具有极大借鉴作用。

  “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开展古代小说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以此来指导、引导小说的改写、改编和改作。”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日晖提出,要开展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为当代作家的创作提供借鉴;开展古代小说的学校教育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以及海外传播的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提升古代小说的影响力。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大威认为,研究多媒体传播中新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英雄观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多媒体传播是英雄、英雄观及其法规政策生成和嬗变的枢纽。另一方面,多媒体传播能够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英雄观的理论建构、价值认同、文化影响乃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

  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

  《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表示,希望更多的诗歌回到生活的场域中来,在与大众的密切互动中产生艺术公赏力。诗歌批评也应该在密切优秀诗歌文本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联系方面发力,让诗歌真正走进人民之中。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广远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最核心的价值标准和批评准则,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和评判标准。人民文艺准则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人民文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讲述人民故事、传播人民精神、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谈到如何做到以文化人时,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表示,以“文”化人,核心是以“人文”化成天下,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加快构建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叙事;以文“化”人,包括感化和教化,核心是以主体间性意识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化”出去,让世界接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良好的文艺生态。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何长文提出,文学批评不只是对作品的解读、鉴赏及对读者的引导,更为重要的使命是确定批评标准,尤其是确立伦理规范,积极引导文学创作者的伦理价值与审美取向。文学批评家应着眼深化“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树立一种“公器”意识,捍卫价值判断的正义与原则,在商品经济大潮与数字文化时代,善养胸中浩然之气,弘扬社会伦理,纯化读者心灵。

  论坛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社科联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等承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