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月19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19日第2855期 作者:王广禄

  3月10日,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在南京召开“新质生产力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就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程骅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重在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它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江苏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创新基础、市场和环境基础,要以人文经济学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互相转换、相互促进,并在不断转换中发展前进。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全力发展新兴产业,也要用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运用新科技、新模式,就会产生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以人才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是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张颢瀚表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等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构建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从高端产业发展的视角看,要着重培养一线专业工人、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有“金刚钻”的人才队伍。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沙勇同样认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关键在“人”。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乃至通过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强化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基础、前提与支撑。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表示,建设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载体,涵养高水平的创新攻关能力,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构筑高效率的创新服务体系,培育更多高层次的创新领军企业。要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

  李程骅提出,要深化对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使其迅速嵌入新型生产关系,将数智化的产业集群、科技集群、创新集群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耦合共融,孵化和壮大“独角兽”企业群,使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大显身手。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西忠提出,要通过空间的重组释放新动能,实现从速度型增长到质量型发展的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区域之间从同质竞争转变为抱团合作,把行政区之间的内部张力转化为外部引力,在集聚虹吸效应与辐射带动效应之间达到高水平的平衡,相互成就、相互赋能,组成共同体,共同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对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苏来说,应当加强江海河湖战略协同,激发现代化新动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例分析认为,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要加快构建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畅通流动、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和高质量生态环境建设。在公共领域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政策制度方面,应当构建“标准统一、规则一致、平台链接、数据共享、一网通办”的框架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城市间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六个同城”:基础设施同城、要素流动同城、核心功能同城、就业通勤同城、公共服务同城、社会治理同城。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